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SdKfz 251半履帶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SdKfz 251半履帶車(Sonderkraftfahrzeug 251)是根據二戰德國早期裝甲部隊步兵與坦克協同戰術設計和生產的通用性半履帶車,共有超過20種子型號,全部生產量約15000輛[1],為德軍在二戰中使用的核心步兵戰鬥載具。

設計

該車採用了當時流行的半履帶式傳送運動方式,以增加在惡劣地形下的通過性(半履帶車型在二次大戰後迅速地被淘汰)。採用德國博格瓦德公司的3tHLKL6型半履帶式運輸車底盤研製,具體參考了3噸SdKft 11無裝甲牽引車的技術基礎。在SdKfz 250型號上予以改良和發展,擴大了SdKfz 250型號的車身,形成了能運載一個班10名步兵的通用性半履帶裝甲車(含前座駕駛與副手則為12人),使用邁巴赫(Maybach)HL42TUKRM發動機,動力100HP。

引擎傳動軸只提供動力給履帶的驅動輪,並不像美系的半履帶車連轉向輪都有動力,概念上較為落後,但履帶卻設計有轉向超過15度時會左右差動,類似全履帶車輛的先進設計,卻同時帶來結構複雜,維修與量產性低問題。此型車最高時速55km/h。

前方裝甲14.5mm、側面8mm、底盤6mm(SdKfz 251/A-C型),只能防護小口徑槍械與炸彈破片。全系列不分型號均使用開頂設計,方便步兵在車上射擊與快速離車部署。但因開頂設計之故,面對敵人投擲的手榴彈迫擊炮彈或是從高處來的射擊則顯無力。不過在那個年代因為車輛內部沒有空調,各國設計都雷同,並非德國獨有的缺點。

武裝

標準運兵版本的Sdkfz 251是配備安裝在前面的開艙或駕駛員上面或後面的的MG34或MG42機槍,而第二個機槍卻可以安裝在後邊上的防空位。

使用

該車1938年定型並投入試生產,用於取代其他裝甲運兵車,1939年正式批量生產,一直生產到1945年戰敗,共生產16000輛左右,幾乎參加了二戰中後期所有重大戰鬥。並在基本型基礎上生產了指揮車、噴火車、反坦火炮車、通訊車、迫擊炮車、火箭炮車、紅外線夜間裝備照射車等多種用途的改進型。從D型開始,為了提高生產產量,同時增加防護能力,採取了外形的簡化,並增加了側面的雜物箱。取消了外裝甲上不必要的開口,後部裝甲改用反向傾斜設計。

SdKfz 251型裝甲車的半履帶式結構使維修和保養比較複雜,也大大增加了非戰鬥損耗[2],公路通過率比不上輪式車輛,泥濘等複雜地形又不如坦克,但是符合德國兵工工業通用性的要求。其前輪不具備動力,也無剎車功能,只負責轉向導向。而轉向也嚴重依賴後履帶的「轉速差」。而同期美國的M3A4型半履帶車前輪擁有動力和剎車,功率也比SdKfz 251型大40%,所以SdKfz 251型在戰爭後期,尤其是東線戰場不能滿足戰術要求。

總體來說,SdKfz 251型半履帶車是二戰期間德國裝甲兵戰術的重要支撐,是裝甲擲彈兵師的裝備核心,並在戰爭中出色的完成偵查、火力支援、人員輸送等戰術任務,擴大了閃電戰的戰術效果。

視頻

SdKfz 251半履帶車 相關視頻

造型奇葩的二戰德國「騾子」半履帶卡車
豹式裝甲運兵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