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搜尋結果

前往: 導覽搜尋
  • 郭百年事件,是指發生於清嘉慶19年(1814年)到嘉慶20年(1815年)水沙連地區埔裏社漢人和原住民之間的大規模衝突事件。 嘉慶19年(西元1814年),黃林旺與彰化縣居民(分別位於今天嘉義、彰化地區)的陳大用與郭百年聯合台灣知府衙門門丁黃里仁等人,假藉已去世原住民通事土目之名,前往台灣府
    8 KB (2,135 個字) - 2020年12月7日 (一) 11:08
  • 字,因稱「慚愧祖師」。 臺灣民間信仰中,多奉祀慚愧祖師三兄弟,一次奉祀三尊慚愧祖師。學者認為這可能是某些廟宇分香的三座塑像,並靈驗聞名而導致。清朝臺灣總兵吳光亮節度臺灣,時常遭受蕃人(臺灣原住民)出草,軍中奉祀慚愧祖師作為守護神,從此視為「防番之神」,並在開通八通關古道之後,奉「開山佑民」與 「佑我開山」
    2 KB (443 個字) - 2021年6月25日 (五) 17:55
  • 智可時來臺定居今彰化永靖,在第十二祖陳德耀擔任墾首時逐漸致富。在戴潮春事件中,陳家第十五祖陳義方曾於同治元年(1862年)率鄉勇協助清軍,日後得到臺灣總兵曾玉明與福建兵備道丁曰健舉薦而因軍功欽加五品頂戴。 興建餘三館的陳有光(1840年-1909年)為陳義方長子,同治十二年(1873年)捐納而得「貢
    3 KB (811 個字) - 2021年4月29日 (四) 13:58
  • 明鄭時期結束,進入臺灣清治時期之後,臺廈道道員周昌也曾於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在此地建亭築室,但不久就任滿回京,該園又廢。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臺灣總兵王化行與臺灣兵備道王效宗認為臺灣缺少佛寺,遂在此興建寺廟,因為是位於柴頭港溪入海之處,所以命名為海會寺」,而因為該寺為臺灣第一座官建佛寺,便循唐玄宗所開之例,又稱「開元寺」。
    13 KB (2,708 個字) - 2021年5月30日 (日) 21:04
  • 縣大里山區之間,因年代久遠而湮沒於荒煙蔓草中,後來經東北角管理處的重新整修後,目前已成為一條兼具知性與感性的健行步道。 雄鎮蠻煙碑是西元1867年臺灣總兵劉明燈所題,相傳是為了要鎮壓山魔而題在大石頭上。虎字碑近啞口附近,是因為劉明燈行經此處被大風暴所阻,取「雲從龍、風從虎」之意草書而題之。福德祠座落
    7 KB (1,470 個字) - 2020年5月2日 (六) 14:27
  • 風貌,在秋芒時節前來,還能欣賞到滿山白芒的縹緲美景。一路往上走到了探幽亭,還可以遠眺基隆嶼及瑞濱地區,視野與景致相當地遼闊。 穆宗同治六年時,臺灣總兵劉明燈取道三貂嶺古道以巡視宜蘭,見地勢雄偉險峻、山路崎嶇行路艱難,有感而發,於是題七言律詩一首: 雙旌遙向淡蘭來,此日登臨眼界開。 大小雞籠明積雪,高低雉堞挾奔雷。
    4 KB (626 個字) - 2020年5月17日 (日) 22:01
  • 大甲一帶的大甲西社,因清廷官吏指派勞役過多而群起反抗,發動武裝抗官行動;燒毀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衙門,殺傷衙役兵丁,同知張弘章逃逸。事發之初,時任臺灣總兵呂瑞麟正好北巡到北台灣,聞變趕回貓盂(在今苗栗縣苑裡鎮),被原住民起事者圍困。隨後,呂某突圍入彰化縣治,並向臺灣府徵兵合攻,仍未平復。 1732年
    6 KB (1,286 個字) - 2020年5月16日 (六) 08:16
  • 員來臺船舶擱淺於岸,眾人力推不濟,陳酉單人就將船推入海中。康熙六十年(1721年)爆發朱一貴事件時,因立下功績,累遷至金門鎮標遊擊,後來又陸續升到臺灣總兵、廣西提督。但因為治軍甚嚴,遭人誣陷,憤而吞金投海自盡。之後遺體挺立不沉,漂到北汕尾島(四草),乾隆皇帝獲悉,慰以忠肝義膽,正氣磅薄,特諡封陳酉為鎮海大元帥。
    11 KB (2,668 個字) - 2021年10月6日 (三) 00:56
  • 建韓文公祠,並為了提供祭祀費用,而買了店屋三間,在舊縣頂市仔頭收租。而在興建韓文公祠之前,廟左側的聖母祠應已興建。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時,臺灣總兵官顏鳴皋提倡整修,此次並將韓文公祠改建成與主廟相連的兩進式廟宇。八年後(1784年),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整修,這次整修並大致定下了三山國王廟的樣貌。
    8 KB (1,739 個字) - 2020年5月16日 (六) 19:09
  • 鄉。 4. 奮臂似螳螂:奮臂,振臂而起。奮臂似螳螂猶言螳臂當車,比喻不自量力。 5. 探囊:比喻事情極容易辦到。 6. 王丞:臺灣總兵王郡。王郡,陝西人,雍正6年任臺灣總兵。值大甲西社與吳福生之事件,因平亂有功,陞福建陸路提督,調水師提督。孫公,孫國璽,正白旗人,進士.雍正6年任臺灣道。 7. 為
    12 KB (2,652 個字) - 2020年3月2日 (一) 15:44
  • 隊,以襲擊、包抄方法圍攻呂家望、大巴六九(Tamalakao)社,社眾陣亡數百人,卑南方面的戰事始告平息。 之後,清朝政府動用提督李定明以威定輪,臺灣總兵萬國本、北洋水師之致遠、靖遠兩艘穹甲巡洋艦。兩艦上的部分水兵臨時組成「洋槍隊」,北路一路攻至花蓮港,南路圍攻卑南廳署,除原來粵籍、原住民外,東部縱
    8 KB (1,759 個字) - 2020年5月27日 (三) 11:44
  • 乾隆28年(1763) 村民張志榮為感謝觀世音菩薩保佑妻子生產平安,建茅屋名「三草庵」供奉,為壽山巖之前身。 乾隆60年(1795) 臺灣總兵哈當阿為感謝菩薩庇佑順利平定匪亂,乃發起捐建廟宇,由呂文明、謝秀川等人主其事,至嘉慶2年(1797年)完成正殿,並正式定名為壽山巖。 嘉慶 3年(1798)
    10 KB (2,318 個字) - 2020年5月16日 (六) 12:32
  • 臺灣巡道吳大廷集全臺吳姓宗親斥資興建。同年舊曆2月28日,吳大廷辭職,改由吳氏宗親經理之,但號召乏人,形同停工。 光緒3(1877)年,吳光亮調任臺灣總兵,以宗祠建而未成,心有所憾,遂發動各地宗親捐款復建,於同年完成正殿一座,奉祀泰伯以下宗親神位,本擬續建三川門,因調職他去而終止。儘管如此,該宗祠仍為當時全臺最大的吳氏宗祠。
    7 KB (1,601 個字) - 2020年6月17日 (三) 23:36
  • 1885年(光緒十二年),臺灣甫宣佈建省,時劉銘傳因務海防而主政臺灣。為了積極聯絡後山軍防與資源,劉銘傳下令修築嘉義至大陂(今臺東池上)的橫貫道路。令駐防安平的記名提督楊金龍、臺灣總兵章高元,各出七成隊伍,以嘉義為基地向東開拓道路。 楊金龍部指揮有鎮海中軍前營,章高元統領有鎮海中軍正、副兩營。三月初抵達嘉義,三月十八日抵達後大埔
    12 KB (2,889 個字) - 2020年6月29日 (一) 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