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

增加 4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始政十週年,1905( [[明治]] 38) 年,適逢[[日俄戰爭]],紀念活動未能完全如願舉行。始政二十週年,1915( [[大正]] 4) 年,[[臺灣總督府|總督府]]首次舉辦稍具規模的展覽會,為期 5 天。始政三十週年,1925( 大正 14) 年,日本在臺灣的基礎建設、產經教育發展,已奠定一定的基礎,然而因為 1923 年日本[[關東大地震]]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不景氣影響,只能以有限經費規劃為期 12 天的紀念展覽會。展覽會的主要訴求為回顧治理成果、吸引觀光人口、促進產業交流,以及宣揚教育、衛生觀念 <ref>[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U0026-0812200911261406 張世朋,『日治時期始政四十年台灣博覽會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P.38]</ref>。
到了 1935( 昭和 10) 年「始政四十周年」時,臺灣島內各方面發展、進步皆達到一定的水準,雖然該年 4 月發生台灣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中部大地震<ref>1935.4.21新竹台中大地震[https://tw.news.yahoo.com/1968-4-21-002910607.html?guccounter=1&guce_referrer=aHR0cHM6Ly9kdWNrZHVja2dvLmNvbS8_cT0xOTM1JUU1JUI5JUI0NCVFNiU5QyU4OCslRTUlOEYlQjAlRTclODElQTMlRTUlOUMlQjAlRTklOUMlODcmdD1mZmFiJmF0Yj12MTgwLTEmaWE9d2Vi&guce_referrer_sig=AQAAACczAuI8GBtHPtt7UZIk_g4WnfoQoEG2Z7zFz3n0prbzRWKFJqONdIQ_JQy24KigOD8jDLSrmsXhIkOzPu4uOK1Rx_xJk6RJEWe4aMi2PzGHo6K-YR15W0aR6tKTkjKutI0Pu5mpH9FtV5lT__-3eZGlk8GQFm0b5g3Arqsvq_At 【那一年的這一天】1935.4.21新竹台中大地震]</ref>,日本與[[中國]]之間也在 1931 年發生[[九一八事變]],如此內憂外患困擾之下,仍未動搖總督府擴大舉辦第四十周年紀念活動的決心。<ref name="駱淑蓉">[https://www.gep.ntpc.gov.tw/files/file_pool/1/0G252586999274137498/8.pdf 從「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的礦山館看 1930 年代臺灣的金礦業發展P80-駱淑蓉]</ref>
==目的==
*1) 誇耀成功的殖民經驗。
*2) 宣傳臺灣風光、促進觀光。
*3) 日本向[[南洋]]發展的正式宣告。<ref name="駱淑蓉">[https://www.gep.ntpc.gov.tw/files/file_pool/1/0G252586999274137498/8.pdf 從「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的礦山館看 1930 年代臺灣的金礦業發展P79-駱淑蓉]</ref>
總督府在前一年的 1934 年 6 月編列下一年度預算時,即編列 60 萬元的補助經費,並在年底前訂定翌年的10 月 10 日至 11 月 28 日的 50 天期間,舉行「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 簡稱臺灣博覽會 ) ,這也是臺灣史上最大規模的博覽會,吸引近三百萬人次前往參觀。
臺灣博覽會在台北市設有三個主要會場。除了主會場之外,全島其他州廳也都有設有小型的地方館。
第一會場設於[[臺北市公會堂]] ( 今中山堂 ) 及公會堂以南小南門前的三線路 <ref>[http://utaipeir.lib.utaipei.edu.tw/dspace/bitstream/987654321/13327/1/6.pdf 三線路-鄧雨賢歌謠的臺北文化記憶] 三線路即現在的中山南路 ( 東線 )、愛國西路 ( 南線 )、中華路 ( 西線 )、忠孝西路 ( 北線 )。</ref> ( 佔地 13,000 坪 )展示了包括臺灣特色的農產、林業、糖業及礦山。臺灣交通建設方面則則呈現鐵路、都市規畫和電信郵政的成果。該展場還陳列了其他殖民地概況,如[[朝鮮]]和[[滿州]]。日本實業則有日本製鐵和三井物產參展。規劃包含「交通土木館」、「產業館」、「第一府縣館」、「第二府縣館」、「興業館」、「糖業館」、「林業館」、「滿洲館」、「交通特設館」、「福岡館」、「朝鮮館」、「日本製鐵館」、「三井館」、「礦山館」。<ref>[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126/1805 始政四十周年紀念 -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ref>
第二會場設於[[228 紀念公園|臺北市公園]] ( 佔地 24,000 坪,今 228 紀念公園 )分為展覽區與娛樂區。展覽區的館舍分別展示日本治理臺灣四十年的文化發展、日本國防設備與船舶交通、臺灣電力電器與專賣設施,以及日本各府縣如[[東京]]、[[大阪]]、[[京都]]、[[名古屋]]及[[北海道]]。娛樂區設有音樂堂、演藝堂、電影館、水族館、兒童遊樂場和食堂等等。規劃有「愛知館」、「第一文化設施館」、「北海道館」、「大阪館」、「第二文化設施館」、「國防館」、「船舶館」、「京都館」、「[[奈良]]館」、「電氣館」、「東京館」、「專賣館」、「映畫館」、「子供之國」、「迎賓館」、「音樂堂」、「演藝館」; 分場設於大稻埕,規劃有「演藝館」、「比律賓館(今[[菲律賓]])」、「[[暹羅]]館」、「南方館」、「[[福建]]館」、「馬產館」。<ref>[https://digitalarchives.tw/Exhibition/1943/1.html 首選珍藏 : 臺灣第一大博覽會]</ref>
另於[[草山溫泉]] ( 今[[陽明山]] )設有分館「觀光館」。草山分館設置於臺北近郊的[[北投溫泉]]區,展示臺灣的觀光風景名勝、未來大屯國立公園的規畫,以及日本的國立公園。
臺灣博覽會的展示館,大分為由總督府直接負責的「直營館」,以及由總督府及[[州廳政府]]招募島內外民間團體參與的「特設館」。博覽會在籌備階段,原本打算將礦業相關主題與臺灣的農產、水產、工商等相關展示共同設置於總督府直營的「產業館」中,當時[[臺灣礦業會]]會長[[島田利吉]]與總督府殖產局西村礦務課長徵詢臺灣礦業界的代表業主開會討論,最後決議因為「產業館」內所分配到的空間過於狹隘,故擬以特設館的方式單獨成立「礦山館」。並區分為金山部 ( 負責單位 : 臺灣鑛業株式會社 )、石油部 ( 負責單位 : 日本石油會社臺灣礦業所 ) 以及煤炭部 ( 負責單位 : 基隆炭礦株式會社 ) 三大負責部門,由各部門的負責單位去張羅細項分工事宜。<ref>[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articles/7-10/7.html 台灣歷史風土誌 - 1935 年台灣博覽會]</ref>
==贊助廠商==
[[File:1805 101 now then-3.png|缩略图|左| 這兩個戳章出現在,左圖是龜甲萬醬油販賣株式會社提供的戳章。右上圖事糖業舘。右下為日治時期專門用來收集印的戳章簿。[http://foritech-tlife.cloudapp.net/archives/category/city/hualien/art-hualien 圖片來源]]]
為了進行臺灣博覽會的宣傳與推廣,主辦單位也製作了相關的平面設計、街道設計與宣傳計畫。在平面設計方面,臺灣博覽會的會徽設計,由臺灣總督府的標誌及「博」字所組合。臺灣博覽會海報設計總共有3張,第一張與第二張海報均為[[塚本閤治]]所設計,第三張海報則公開對外徵求作品,最後由京都的[[藤佐木繁]]獲得首獎。3張海報均呈現出當時流行於世界的Art Deco風格。其他的設計物有明信片、觀光導覽手冊、導覽地圖、新聞與雜誌廣告設計、臺灣博覽會會報刊頭設計、貼紙、紀念戳記、贈呈袋、宣傳火柴盒、紀念香菸「曙」的包裝設計、紀念酒標貼、各式票券設計、獎狀、獎牌(杯)、表揚狀等。<ref>[http://proj1.sinica.edu.tw/~photo/subject/C-sun-01/40years/40years.html 台灣老照片數位博物館-- 「老台灣素描」]</ref>
街道設計方面,第一會場之[[博愛路]]、[[衡陽路]]、[[重慶南路]]附近以及分場的[[迪化街]]、[[延平北路]]附近的街道騎樓,均實施了市街裝飾,展現出慶祝的熱鬧氣氛。為使夜間也能延續日間活動的熱絡氣氛,燈光、噴水及相關夜間裝飾也被充分使用,這些電力的應用,恰可展現當時臺灣社會的現代化程度。
臺灣博覽會運用不同的媒體的特性實施不同的宣傳計畫,除了在新聞、雜誌刊登廣告並製作博覽會宣傳歌曲、廣播與電影,巡迴臺灣各地播放。同時製作各式宣傳物品,透過汽車宣傳、飛機散發等方式傳播博覽會的展出訊息。展覽館內之展示設計分別以繪畫、攝影、產品陳列、模型製作、圖表製作等不同方式呈現。各企業也利用展覽場地中的公共設施,如座椅、街燈、垃圾筒做廣告,達到贊助與宣傳的目的。<ref>[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466 台灣大百科全書]</ref>
==活動內容==
21,4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