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山仑

增加 9,490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山仑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山仑.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5%B1%B1%E4%BB%91…”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山仑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山仑.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5%B1%B1%E4%BB%91%E9%99%A2%E5%A3%AB&src=tab_www&correct=%E5%B1%B1%E4%BB%91%E9%99%A2%E5%A3%AB&ancestor=list&cmsid=3b2b2b2ffdf9cd0563c1a312f22fa576&cmras=0&cn=0&gn=0&kn=0&fsn=60&adstar=0&clw=284#id=6c684e9fd85914f0d6ea80fd9b9d11be&currsn=0&ps=57&pc=57 原图链接] [https://image.so.com/i?q=%E5%B1%B1%E4%BB%91%E9%99%A2%E5%A3%AB&src=tab_www 图片来自360图片]]]
| 图像说明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出生日期 = 1933年1月17日
| 出生地点 = 山东省龙口市(原黄县)
| 逝世日期 =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 职业 = 教学科研工作者
| 知名作品 =
}}
'''山仑''',[[中国工程院]]院士<ref>[http://www.cae.cn/cae/html/main/colys/81391998.html],中国工程院</ref> 。1933年1月生于[[山东]]龙口,1954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1962年获前[[苏联]]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生物学副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副所长。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山东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山仑院士是我国旱地农业农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ref>[http://rsc.henu.edu.cn/info/1051/1125.htm],河南大学网, 2016-05-10 </ref> 。长期致力于作物抗旱生理与旱地农业研究,开辟了旱地农业生理生态研究新领域,是我国旱地农业农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在提高半干旱地区农田降水效率综合技术途径、有限水高效利用的生理生态基础、不同作物抗旱机理、逆境成苗机制及调控等方面作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现致力于作物整体抗旱型、节水农业生物学和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战略方面的研究。主持的科研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发表学术论文210余篇,主编出版《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的理论与实践》、《旱地农业生理生态基础》、《节水农业》等专著。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名。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1991年被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1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简介==
山仑,旱地农业与作物抗旱生理学家<ref>[http://xueshu.baidu.com/s?wd=%E5%B1%B1%E4%BB%91%E6%97%B1%E5%9C%B0%E5%86%9C%E4%B8%9A%E4%B8%8E%E4%BD%9C%E7%89%A9%E6%8A%97%E6%97%B1%E7%94%9F%E7%90%86%E5%AD%A6%E5%AE%B6&tn=SE_baiduxueshu_c1gjeupa&ie=utf-8&sc_hit=1],百度学术</ref>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党员]]。1933年1月19日生于山东龙口市。1954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农学系,1962年获前苏联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副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副所长。现为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顾问,水利部科技委员会顾问,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中心顾问,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中国植物生理学会荣誉会员,陕西省水土保持学会名誉理事长,《Pedosphere》、《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杂志名誉主编,《应用生态学报》、《水土保持学报》、《中国水土保持》、《沙棘》等杂志顾问,《生态学报》、《中国农业科学》、《西北植物学报》、《灾害学》、《地理科学与环境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等杂志编委,以及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环境学部常委。同时任河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等高校兼职教授。曾任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植物抗旱生理及旱地农业与节水农业研究,曾主持国家,省(部)及国际合作课题多项,在旱地农业生理生态基础,提高半干旱地区农田降水利用效率的综合途径,有限灌溉水高效利用的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做了系统的工作。他从植物需水与半干旱地区农业水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提出了作物对多变低水环境适应性的科学概念,证实多种作物一定生育阶段适度水分亏缺可产生生长、生理和产量形成上的补偿效应,节水与增产目标可以同时实现,为推行节水农业提供了有力根据。现致力于植物整体抗旱性、节水农业生物学和我国以黄土高原为中心的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战略方面的研究。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科技进步奖9项,主编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1991年被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1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File:山仑2.jpg|缩略图|山仑]]
==人物生平==
1932年1月17日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黄县),195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即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至今。1959年-1962年被选派到原苏联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留学,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先后任研究员、兼任该研究所副所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为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顾问,水利部科技委员会顾问,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中心顾问,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中国植物生理学会荣誉会员,陕西省水土保持学会名誉理事长,《Pedosphere》、《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杂志名誉主编,《应用生态学报》、《水土保持学报》、《中国水土保持》、《沙棘》等杂志顾问,《生态学报》、《中国农业科学》、《西北植物学报》、《灾害学》、《地理科学与环境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等杂志编委,以及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环境学部常委。同时任河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等高校兼职教授。

==主要成就==
他长期从事旱地农业生理生态学的有关研究,既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又十分注重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研究成果卓著。他通过在晋陕宁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后,提出了"半干旱地区影响作物生长的要害不在于降雨量少,而在于降水未能充分利用"的理论。这一思想已贯彻在他主持的"科技攻关"及"中日合作"研究项目的实践中,而且在宁南山区取得了新增产值1.74亿元、利税1.2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该项成果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在逆境成苗生理生态研究的基础上,首创了一种新型抗旱剂,并进行大面积示范。专家鉴定认为"属国内外同类研究中居领先水平的成果,是将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结合的成功范例",该成果获中国科学院1995年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他承担的国家攀登计划课题"半干旱地区不同类作物对多变低水环境的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提出生理补偿观点,成为植物生理与旱地农业研究的一个新的交叉点,为发展节水农业提供了依据。他的专著《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的理论与实践》,被专家评论认为"该书是我国旱农学中高水平的著作,并将为世界旱地农业研究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ref>[https://news.nwsuaf.edu.cn/xnxw/85757.htm],新闻网</ref>。

==主要荣誉==
20世纪90年代初,他在旱地农业有限灌溉的潜力及生理生态学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着重进行了作物整体抗旱性的研究,开拓了旱地农业生理生态研究领域。1980年以来,他先后主持国家攀登计划项目、中日合作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科技攻关等项目,共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9项。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专著3部。他十分注重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他十分重视和关心年轻人的成长,80年代以来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16名,已获学位的10人。山仑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工作奖,1991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山仑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主编专著4部,发表论文24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1991年被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年被授予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专家称号,1998年当选九届全国人大代表,2001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参考来源==
[[Category:科学家]] [[Category:教授]]
30,27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