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十送红军

增加 7,09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作者[[朱正本 ]] 向媒体介绍了《十送红军》的创作经过:
“1960年春,我们空政文工团几位创作人员到江西采风。在当地我了解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有时一边送一边唱。<ref>[https://iask.sina.com.cn/b/10785640.html 关于歌曲十送红军]2007-10-23 12:31:19</ref>
==历史背景==
[[File:十送红军2.jpeg|350px|缩略图|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80双草鞋组成的“草鞋墙”'''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5660955863787892&wfr=spider&for=pc 图片来自经济日报 ]]]
镇巴县地处川陕交界,是“民歌之乡”、“红军之乡”,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下,建立了县苏维埃政权,宣传土地革命,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南面支援红军前线战事,北面防御国民党的进攻,进行了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可歌可泣、震撼人心,光照日月的事迹。这些,必然要反映到劳动人民口头文学的创作里,特别是巴山人民热爱和熟悉的歌谣里。
==歌曲歌词==
''' 镇巴歌谣《十送红军》词'''
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里野猫哀号叫,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File:十送红军谱.jpg|500px|缩略图|右| [http://www.sooopu.com/MyUpload/html/?id=1458074 图片来自搜谱网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 歌曲: 十送红军》'''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送(里格)红军,
[[File:五送红军.jpg|450px|缩略图|右|'''平德威创作的五送红军画作'''   [http://www.djsc.com.cn/system/2016/08/29/015151425.shtml 图片来自 中国江西网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五送(里格)红军,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介支个)望红台.
 
 
 
==作者简介==
[[File:张士變.jpeg|320px|缩略图|右|[https://www.sohu.com/a/347042882_100160785 图片来自搜狐快讯 ]]]
 
'''词作家'''
 
'''张士燮''',(1932~2007),[[汉族]], [[天津]]人。中共党员。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生创作歌词数千首。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第四野战军第十二纵队教导大队班长、管理排长,四十九军文工团创作员,广西军区文工二团创作员,空军第三军文工团创作员(赴朝鲜前线采访慰问),空政歌舞剧团艺术指导、空政文工团编导室主任,一级编剧。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中国轻音乐学会首届常务理事,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歌曲》月刊编委。<ref>[http://mren.bytravel.cn/history/4/zhangshi1102060.html 天津人物---张士燮]</ref>
 
 
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其作品中近30首歌曲获全国、全军各种奖项。
 
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08年出版了《向阳花-张士燮歌诗文选集》。<ref>[https://book.douban.com/author/1831996/books?sortby=time&format=pic 张士燮 的作品(1)]</ref>
 
2007年7月21日晚21时20分于301总医院经抢救无效病逝。
 
 
[[File:兰草集.jpg|200px|缩略图|左|[http://book.kongfz.com/266791/1455299930 图片来自孔夫子旧书店 ]]]
张士燮是个高产作家,但在他的后期创作生涯里,他几乎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团里工作和创作室的建设上。空政文工团创作室人才济济,“风调、气顺、人和”,佳作迭出,被誉为全军实力最强的创作集体,这与担任了十几年创作室主任的他的努力决然分不开。十几年来,他精心组织策划,并参与创作了《精神文明赞》《蓝天长城》 等十几台综艺晚会,并与全团合作,成功地策划、指导,推出了被评为全国十大舞台精品工程之一的大型舞剧《[[红梅赞]]》。这些作品虽然很少署上他的名字,但谁能说这其中的哪一个音符、哪-段舞蹈不浸透着他的汗水和智慧呢?<ref>[https://www.xzbu.com/7/view-8599673.htm 好人士變---一路走好]</ref>
 
 
作為詞壇上一位有影響的人物,張士燮認為,他寫歌詞追求6個字:通俗、朴素、優美。強調自己獨特的感受,追求作品的內在意蘊。他說,歌是聽覺藝朮,它不像詩和小說那樣有思考琢磨的時間。因此歌詞必須通俗好懂,使人入心上口。歌曲要貼近尋常百姓,就應在通俗的基礎上追求優美。唱他的歌,聽他講話,都是這個理。<ref>[http://www.people.com.cn/BIG5/paper39/4999/534378.html 詞作家張士燮:點燃自己]2001年12月19日
</ref>
 
 
用眼睛發現生活中的美景,用心靈去捕捉時代的旋律﹔用生活色彩去編織藝朮的花環。這是張士燮對藝朮的追求。為了能做到這些,他非常注重從姊妹藝朮中去吸取營養。當代民歌、古典詩詞、舞蹈、美朮、雕刻、剪紙……古今中外佳作,他都要閱讀、搜集和整理。他逛街、出差最愛去書店,無論哪一類書,他都舍得花錢買,數千冊書几乎占去了屋內的大部分空間。他對民間的剪紙藝朮興趣很濃,僅五十年代就收藏剪紙達上千種。在收藏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陶冶著自己的思想和藝朮情操。正是這樣的年月,這樣的情懷和生活的滋潤,使他寫出了具有代表意義的作品。
 
 
'''主要作品:'''
 
歌词专集《蔺草集》,歌词《[[毛主席来到咱农庄]]》、《[[社员都是向阳花]]》、《[[十送红军]]》、《[[秋收起义歌]]》、《农友歌》、《银球飞舞花盛开》,参加创作大型歌舞剧《长山火海》、《[[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音乐舞蹈史诗文学剧本《[[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和大型歌舞《光明赞》、《名舰忠魂》等,
 
 
'''曲作家'''
[[File:朱正本.jpeg|380px|缩略图|右|[http://www.sohu.com/a/347042882_100160785 图片来自搜狐快讯 ]]]
 
'''朱正本''',1928年出生于[[安徽]]凤台县。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久,即从事部队文艺工作,开始写歌曲、小歌剧,创作歌剧音乐《[[忆娘]]》(与[[羊鸣]]合作),被国务院文化部授予创作一等奖。
 
 
1949年7月 ,朱正本参军,随[[邓小平]]、[[刘伯承]]率领的二野部队进军大西南,扛着步枪,背着盐筒米袋,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用两条腿走了8000多里路到达四川,部队里流行的说法为“小[[长征]]”。因为会吹[[笛子]],本来喜欢写文章的朱正本常被安排教战士们唱歌,很快,二野军政大学三分校二总队成立文艺队,他成了第一批文艺战士。从此走上了音乐道路。<ref>[https://www.xzbu.com/7/view-3452780.htm 老文艺战士朱正本忆《十送红军》]中国论文网</ref>
 
 
1953年到北京工作后,被调到[[空政文工团]]创作室。先后师从[[罗忠熔]]学习和声,从江文也学习配器以及在[[中央音乐学院]]旁听[[曲式学]]。<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2602462  朱正本与《十送红军》]2006-09-17</ref>
[[File:此曲.jpeg|380px|缩略图|左|[http://www.sohu.com/a/347042882_100160785 图片来自先锋成都 ]]]
 
 
1961年朱正本先生加入中国音乐家协会。1961年《十送红军》这首歌曲创作的完成,也让自始至终关心节目进展的刘亚楼大加称赞。1961年8月1日,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的表演厅,空政文工团主办的大型演出——《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正式拉开帷幕。《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分为9场16景,一共演唱了46首歌曲。几曲唱罢,一首新歌的出现,给观众带来了另一番完全不同的视听感受,这首歌就是——《十送红军》。这首歌凭借着感人至深的旋律,以及红军告别亲人,离开根据地踏上长征的动人故事,引起了在场观众的高度共鸣,并将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ref>[http://www.sohu.com/a/347042882_100160785 党史记忆 | 58年前,这首歌诞生于红军长征开始的地方!] 2019-10-14 14:30</ref>
 
2012年4月28日朱正本老先生在[[北京]]病逝。
 
 
'''主要作品:'''
 
三十余年,发表歌曲两百余首。创作大型合唱曲舞蹈音乐、歌舞剧音乐、大型歌剧、小歌剧、电影音乐二十余部。与他人合出了两本歌曲集。创作、改编的作品中,表演唱《[[十送红军]]》、《[[送郎当红军]]》、《 飞行员进行曲》,合唱《把列宁主义大旗高高举起》、《银球飞舞花盛开》以及群众歌曲《学习那英雄的解放军》等,都曾在全国流行。创作歌剧音乐《忆娘》(与羊鸣合作),被国务院文化部授予创作一等奖。
==专家点评==
[[File:十送红军3.jpg|400px|缩略图|右|'''平德威创作的十送红军画作'''   [http://www.djsc.com.cn/system/2016/08/29/015151425.shtml 图片来自 中国江西网 ]]]
''' 拒绝空洞让它成为经典 '''
作曲家、中国人民大学 [[ 徐悲鸿 ]] 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 赵方 ]] 说:“这首歌的曲调取自民间,在 [[ 江西 ]] 等地有类似曲调的民歌。”
说到它大受欢迎的原因,他认为这种来自民间的曲调舒展优美,易于上口,音域不宽,适合流传。改编后的歌曲加入了群众对 [[ 红军 ]] 的真挚情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其中关键的一点是歌曲风格深情婉转,没有口号式的空洞赞美,避免了一些同类歌曲的弊病,在这基础上,它成为了 [[ 长征 ]] 主题系列歌曲中的经典。
3,6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