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十送紅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主標題
漫畫:十送紅軍圖片來自人民網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十送紅軍
填詞 張士燮
編曲 朱正本
歌曲類型 紅色歌曲
發行時間 1962年
音樂風格 中國傳統民歌
歌曲語言 國語


《十送紅軍》民歌就出自鎮巴四川通江交界的西鄉街(兩河口)。西鄉街(兩河口)是紅四方面軍入川第一鎮,是紅四方面軍創立川陝省蘇維埃政權中成立的第一個縣蘇維埃政權——赤北縣蘇維埃政府。


《十送紅軍》,由張士燮朱正本搜集整理再創作而成的作品,2001年6月,中央電視台播放的電視連續劇《長征》中多次使用了《十送紅軍》曲,王雲之對該曲的部分內容改編增加了和聲。其悠揚而淒婉的歌聲,給人們留下難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劇中才恢復了歌作者朱正本的署名。在《長征》播出後,作者朱正本向媒體介紹了《十送紅軍》的創作經過。


這首歌謠充分地表現了人民對紅軍的真摯的情感,雖寫惜別之情,但沒有哀傷、絕望的情緒。殷切的期望,誠摯的留戀,豪邁的樂觀氣概,堅定的勝利信心,充滿在字裡行間。此曲悠揚婉轉的旋律和真摯的感情讓很多歌唱者喜愛、演唱、並收錄到自己的專輯,如宋祖英彭麗媛刀郎等。


創作背景

歌曲誕生源自一次緊急任務:1960年,上將劉亞樓出訪朝鮮期間欣賞了大型歌舞史詩《三千里江山》。3000名朝鮮戰士氣勢磅礴的表演,讓這位儒將眼前一亮,第二年他便給空政文工團總團副團長張雙虎布置了一個任務:三個月內創作一台革命歷史歌曲晚會。這台演出後來被周恩來總理稱為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前創篇」,其中的許多作品都被收入進《東方紅》之中。[1]


作者朱正本向媒體介紹了《十送紅軍》的創作經過:

「1960年春,我們空政文工團幾位創作人員到江西採風。在當地我了解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戰鬥頻繁。每當紅軍上前線,各個村子的百姓經常到村頭、河邊、大道旁送別紅軍,有時一邊送一邊唱。[2]


根據當時對根據地赤衛隊隊員、工農會代表、紅軍老戰士等採訪得來的素材,其中一首送別紅軍歌,曲調非常口語化,歌詞中夾雜着不少俚語、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轉優美。這首歌的曲調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


半年之後,空軍司令劉亞樓和部隊黨委決定由空政文工團創編《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其中有一場送別紅軍北上長征的內容。


孫立新油畫《我們一定會回來》   圖片來自三湘都市報

根據之前採風得到的素材,張士燮很快便交出了歌詞:「一送紅軍下了山,秋風細雨纏綿綿。山間野鹿聲聲哀號,樹樹梧桐葉落完。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人馬再回山……」歌詞給了朱正本。朱正本接到歌詞被深深打動,他立即想到那首江西的送別紅軍歌。他說:「我採用了迴旋曲式手法重新創作,把六段歌詞譜成每段不同人聲、不同曲調,並多次變化,以求情真意切。譜曲時,我投入了全部情感,在譜到『千軍萬馬江畔站,十萬百姓淚汪汪』時,我也流下了眼淚。


整個曲子譜得相當順暢,總共不到一個小時。」「由於當時劉亞樓司令為突出老區革命傳統,要求我們必須註明是民歌,總團領導建議我們署上朱正本、張士燮收集整理。這樣,《十送紅軍》就創作完成了。」


1961年8月1日在北京音樂堂首演說明書《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中發表了《十送紅軍》。 [3]


《十送紅軍》一亮相,就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反覆播放,北京軍內外各大報紙、音樂刊物爭相刊登。同年12月又在上海公演40餘場,並在各電台多次播放,許多單位進行教唱、排演。以後幾個大軍區的歌舞團、地方省級文藝團體爭相排演。次年,空政文工團又赴西安、張家口等地演出。《十送紅軍》這首歌傳遍了祖國大地。


對於今天的觀眾來說,《十送紅軍》的歌詞中,只有一、三、五、七、九、十「六送」的內容,為何會少了「四送」,卻是個不解之謎。其實,張士燮確實只寫了「六送」。據朱正本回憶,當年張士燮曾說過,如果真的寫「十送」就太「絮煩」了。事實上,儘管少了「四送」,但這首歌要想完整唱下來,仍要近15分鐘。


歷史背景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80雙草鞋組成的「草鞋牆」   圖片來自經濟日報

鎮巴縣地處川陝交界,是「民歌之鄉」、「紅軍之鄉」,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年,在中國共產黨和紅四方面軍的領導下,建立了縣蘇維埃政權,宣傳土地革命,發動群眾參軍參戰,南面支援紅軍前線戰事,北面防禦國民黨的進攻,進行了英勇頑強、艱苦卓絕的鬥爭,留下了可歌可泣、震撼人心,光照日月的事跡。這些,必然要反映到勞動人民口頭文學的創作里,特別是巴山人民熱愛和熟悉的歌謠里。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戰鬥頻繁。每當紅軍上前線,各個村子的百姓經常到村頭、河邊、大道旁送別紅軍,有時一邊送一邊唱。其中一首送別紅軍歌,曲調非常口語化,歌詞中夾雜着不少俚語、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轉優美。如泣如訴的《十送紅軍》,與蘇區人民的淚水流在了一起;再現革命的歷史畫面。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4]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領第一、第二野戰縱隊,分別由瑞金縣的田心、梅坑地區出發,向集結地域開進。「雩都河畔,人山人海。數以萬計的男女老幼佇立在各個渡口為紅軍送行。鄉親們一面跟着紅軍走,一面將雞蛋、糯米糰等往戰士的口袋裡裝。」朱伯林根據史料這樣描述當時的場景。


開始長征,就要離開熟悉的土地,離開熟悉的人民和親人,紅軍的心情是沉重的,人民的心情更是不舍的。於是,在江西當地,每當紅軍上前線,各個村子的百姓經常到村頭、河邊、大道旁送別紅軍,有時一邊送一邊唱,主要旋律就是《送郎調》曲調。旋律優美、情感纏綿、依依不捨,十分動人。


江西省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副館長張小平向遊客介紹由80雙草鞋組成的「草鞋牆」。當年,中央紅軍主力及中央、軍委機關8.6萬餘人在江西省于都縣集結出發,這給贛南小城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親人要出遠門,打雙草鞋送他們上路,是當年蘇區群眾最熱忱的方式。


這是長征出發集結地的又一幅歷史畫面:家家戶戶打草鞋,母親做給兒子、妻子做給丈夫、未婚妻做給情郎……更多的蘇區群眾背着打好的草鞋趕到於都河邊,把草鞋送給途經的戰士。十月的於都河畔,紅軍戰士就是穿着一雙雙蘇區群眾親手編織的草鞋,踏上戰略轉移的偉大征程。


歌曲歌詞

鎮巴歌謠《十送紅軍》詞

一送紅軍下南山,秋風細雨纏綿綿,山里野貓哀號叫,樹樹梧桐葉落完,紅軍啊!幾時人馬再回山。

二送紅軍大道旁,紅漆桌子兩邊放,桌上擺着送行酒,酒兒裡面摻蜜糖,紅軍啊!思情似海不能忘。

三送紅軍上大道,鑼兒無聲鼓不敲,雙手垃着長繭手,心象黃連臉在笑,紅軍啊!萬般憂愁怎能消。

四送紅軍過高山,山上包穀金燦燦,包穀種子紅軍種,包穀棒子窮人搬。紅軍啊!撒下種子紅了天。

五送紅軍上了坡,鴻雁陣陣空中過,鴻雁能捎書和信,飛到天涯和海角,紅軍啊!捎信多把革命說。

六送紅軍兔兒崖,兩隻兔子哭哀哀,禽獸也能知人性,血肉感情拋不開,紅軍啊!山里紅花永不敗。

七送紅軍七里灣,灣灣上下一片田,田裡谷穗頭低下,田裡鯉魚翻田坎,紅軍啊!新米上市人去遠。

八送紅軍八角山,兩隻八哥吐人言,紅軍哥哥莫遠走,走了財東要倒算,紅軍啊!窮人的苦水吐不完。

九送紅軍到通江,通江河上船兒忙,千軍萬馬河邊站,十萬百姓淚汪汪,紅軍啊!眼望江水斷肝腸。

十送紅軍轉回來,巴山頂上搭高台,高台十丈白玉柱,雕龍繡鳳放光彩,紅軍啊!這台名叫望紅台。


                歌曲:《十送紅軍》

                一送(里格)紅軍,

                (介支個)下了山,

                秋風(里格)細雨,

                (介支個)纏綿綿.

                山上(里格)野鹿,

                聲聲哀號叫,

                樹樹(里格)梧桐,

                葉呀葉落光,

                問一聲親人,紅軍啊,

                幾時(里格)人馬,

                (介支個)再回山.


                三送(里格)紅軍,

                介支個)到拿山,

                山上(里格)包穀,

                (介支個)金燦燦,

                包穀種子

                (介支個)紅軍種,

                包穀棒棒,

                咱們窮人搬,

                緊緊拉住紅軍手,紅軍啊,

                灑下的種子,

                (介支個)紅了天.


平德威創作的五送紅軍畫作   圖片來自 中國江西網

                五送(里格)紅軍,

                (介支個)過了坡,

                鴻雁(里格)陣陣,

                (介支個)空中過.

                鴻雁(里格)能夠,

                捎來書信,

                鴻雁(里格)飛到,

                天涯與海角,

                千言萬語囑咐,紅軍啊,

                捎書(里格)多把,

                (介支個)革命說.


平德威創作的七送紅軍畫作   圖片來自 中國江西網

                七送(里格)紅軍,

                (介支個)五斗江,

                江上(里格)船兒,

                (介支個)穿梭忙.

                千軍萬馬(介支個)江畔站,

                四方百姓淚汪汪,

                深情似海不能忘,紅軍啊,

                革命成功,

                (介支個)早歸鄉.

                深情似海不能忘,紅軍啊,

                革命成功,

                (介支個)早歸鄉.


平德威創作的九送紅軍畫作   圖片來自 中國江西網

                九送紅軍,

                上大道.

                鑼兒無聲鼓不敲,

                鼓不敲.

                雙雙(里格)拉着長繭的手,

                心象(里格)黃連,

                臉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紅軍啊,

                盼望(里格)早日,

                (介支個)傳捷報.


平德威創作的十送紅軍畫作卷尾   圖片來自 中國江西網

                十送(里格)紅軍,

                (介支個)望月亭,

                望月(里格)亭上,

                (介支個)搭高台.

                台高(里格)十丈,

                白玉柱,

                雕龍(里格)畫鳳,

                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來晚也想,紅軍啊,

                這台(里格)名叫

                (介支個)望紅台.

                這台(里格)名叫

                (介支個)望紅台.


作者簡介

詞作家

張士燮,(1932~2007),漢族天津人。中共黨員。詞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一生創作歌詞數千首。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第四野戰軍第十二縱隊教導大隊班長、管理排長,四十九軍文工團創作員,廣西軍區文工二團創作員,空軍第三軍文工團創作員(赴朝鮮前線採訪慰問),空政歌舞劇團藝術指導、空政文工團編導室主任,一級編劇。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三、四屆理事,中國輕音樂學會首屆常務理事,中國音樂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歌曲》月刊編委。[5]


1951年開始發表作品。其作品中近30首歌曲獲全國、全軍各種獎項。

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2008年出版了《向陽花-張士燮歌詩文選集》。[6]

2007年7月21日晚21時20分於301總醫院經搶救無效病逝。


張士燮是個高產作家,但在他的後期創作生涯里,他幾乎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團里工作和創作室的建設上。空政文工團創作室人才濟濟,「風調、氣順、人和」,佳作迭出,被譽為全軍實力最強的創作集體,這與擔任了十幾年創作室主任的他的努力決然分不開。十幾年來,他精心組織策劃,並參與創作了《精神文明贊》《藍天長城》 等十幾台綜藝晚會,並與全團合作,成功地策劃、指導,推出了被評為全國十大舞台精品工程之一的大型舞劇《紅梅贊》。這些作品雖然很少署上他的名字,但誰能說這其中的哪一個音符、哪-段舞蹈不浸透着他的汗水和智慧呢?[7]


作為詞壇上一位有影響的人物,張士燮認為,他寫歌詞追求6個字:通俗、樸素、優美。強調自己獨特的感受,追求作品的內在意蘊。他說,歌是聽覺藝朮,它不像詩和小說那樣有思考琢磨的時間。因此歌詞必須通俗好懂,使人入心上口。歌曲要貼近尋常百姓,就應在通俗的基礎上追求優美。唱他的歌,聽他講話,都是這個理。[8]


用眼睛發現生活中的美景,用心靈去捕捉時代的旋律﹔用生活色彩去編織藝朮的花環。這是張士燮對藝朮的追求。為了能做到這些,他非常注重從姊妹藝朮中去吸取營養。當代民歌、古典詩詞、舞蹈、美朮、雕刻、剪紙……古今中外佳作,他都要閱讀、搜集和整理。他逛街、出差最愛去書店,無論哪一類書,他都捨得花錢買,數千冊書幾乎占去了屋內的大部分空間。他對民間的剪紙藝朮興趣很濃,僅五十年代就收藏剪紙達上千種。在收藏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陶冶著自己的思想和藝朮情操。正是這樣的年月,這樣的情懷和生活的滋潤,使他寫出了具有代表意義的作品。


主要作品:

歌詞專集《藺草集》,歌詞《毛主席來到咱農莊》、《社員都是向陽花》、《十送紅軍》、《秋收起義歌》、《農友歌》、《銀球飛舞花盛開》,參加創作大型歌舞劇《長山火海》、《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音樂舞蹈史詩文學劇本《東方紅》、《中國革命之歌》和大型歌舞《光明贊》、《名艦忠魂》等,


曲作家

朱正本,1928年出生於安徽鳳台縣。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不久,即從事部隊文藝工作,開始寫歌曲、小歌劇,創作歌劇音樂《憶娘》(與羊鳴合作),被國務院文化部授予創作一等獎。


1949年7月 ,朱正本參軍,隨鄧小平劉伯承率領的二野部隊進軍大西南,扛着步槍,背着鹽筒米袋,不到半年的時間裡,用兩條腿走了8000多里路到達四川,部隊裡流行的說法為「小長征」。因為會吹笛子,本來喜歡寫文章的朱正本常被安排教戰士們唱歌,很快,二野軍政大學三分校二總隊成立文藝隊,他成了第一批文藝戰士。從此走上了音樂道路。[9]


1953年到北京工作後,被調到空政文工團創作室。先後師從羅忠熔學習和聲,從江文也學習配器以及在中央音樂學院旁聽曲式學[10]


1961年朱正本先生加入中國音樂家協會。1961年《十送紅軍》這首歌曲創作的完成,也讓自始至終關心節目進展的劉亞樓大加稱讚。1961年8月1日,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的表演廳,空政文工團主辦的大型演出——《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正式拉開帷幕。《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分為9場16景,一共演唱了46首歌曲。幾曲唱罷,一首新歌的出現,給觀眾帶來了另一番完全不同的視聽感受,這首歌就是——《十送紅軍》。這首歌憑藉着感人至深的旋律,以及紅軍告別親人,離開根據地踏上長征的動人故事,引起了在場觀眾的高度共鳴,並將現場的氣氛推向了高潮。[11]

2012年4月28日朱正本老先生在北京病逝。


主要作品:

三十餘年,發表歌曲兩百餘首。創作大型合唱曲舞蹈音樂、歌舞劇音樂、大型歌劇、小歌劇、電影音樂二十餘部。與他人合出了兩本歌曲集。創作、改編的作品中,表演唱《十送紅軍》、《送郎當紅軍》、《 飛行員進行曲》,合唱《把列寧主義大旗高高舉起》、《銀球飛舞花盛開》以及群眾歌曲《學習那英雄的解放軍》等,都曾在全國流行。創作歌劇音樂《憶娘》(與羊鳴合作),被國務院文化部授予創作一等獎。


歌曲鑑賞

平德威創作的三送紅軍畫作   圖片來自 中國江西網

《十送紅軍》的歌詞以敘事為基礎,並借敘事來表達革命根據地人民對紅軍的深厚感情以及對革命勝利的強烈期盼。歌詞採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難捨難分。如「一送紅軍下了山,秋風細雨纏綿綿,山上野鹿聲聲哀叫,樹樹梧桐葉落光。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人馬再回山?」


《十送紅軍》的旋律有一個主體(B)和兩個變體(c與C),從而構成ABABACA的結構形態。應該說,各段之間都有着內在的聯繫,通過採用迴旋曲式手法 ,從而使整首歌曲風格統一。與此同時,每段旋律又融進獨具特色的音樂因素,使得各段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外,在每一段的旋律運行中,多以短句的形態出現,並且在短句的後面予以停頓。儘管在短句間歇時有短小的間奏穿插其中,然而從整體上,它依然給人以抽噎的感覺,在情緒上難脫壓抑、沉重的印象。統觀全歌,其音樂情感是留戀、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種情緒融為一體的。


專家點評

平德威創作的十送紅軍畫作   圖片來自 中國江西網

拒絕空洞讓它成為經典

作曲家、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趙方說:「這首歌的曲調取自民間,在江西等地有類似曲調的民歌。」


說到它大受歡迎的原因,他認為這種來自民間的曲調舒展優美,易於上口,音域不寬,適合流傳。改編後的歌曲加入了群眾對紅軍的真摯情感,更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其中關鍵的一點是歌曲風格深情婉轉,沒有口號式的空洞讚美,避免了一些同類歌曲的弊病,在這基礎上,它成為了長征主題系列歌曲中的經典。


但趙方認為,將《十送紅軍》列入軍旅歌曲似乎不妥。「按專業術語來說,它是帶有民歌風的抒情歌曲,軍旅歌曲難以概括它的這種風格。」


歌曲探源

《民間文學》1958年5月號雜誌刊登的由中共漢中地委宣傳部搜集的《十送》   圖片來自人民鐵道網

2001年6月,電視劇《長征》曾將《十送紅軍》作為貫穿全劇的音樂主旋律,使這首老歌重煥青春,同時也引發了著作權的爭議。尤其在作曲方面,兩位藝術家一度對簿公堂,最終由法院給了它一個曲調方面的「身份證」。[12]


如今,它的詞作「身世」又受到質疑。來自陝西省漢中市的有關人士認為,有資料表明,這首江西民歌,其詞作源頭實際應該在陝南。向成忠,漢中市鎮巴縣博物館原館長,現為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幹部,兼任縣紅軍文化研究組組長。他是「《十送紅軍》詞作源自鎮巴」觀點的堅定支持者,隨後他向記者出示了「物證」--—影印的1958年11月號的《民間文學》雜誌。記者看到,在這本雜誌的第17、18頁刊登的是「鎮巴歌謠《十送》」。與空政版的仔細對比,可以發現如下異同:首先,鎮巴版《十送》十段內容全有,而空政版只有六段。


隨後記者找到了1958年5月號的《民間文學》,書頁已經泛黃,翻至第36頁,可以看到「陝南紅色山歌二首」,而且在大標題下註明了「中共漢中地委宣傳部搜集」。其中一首便是《十送》,在《十送》的標題下注有「鎮巴簡池區永樂鄉朱有志唱」(據向成忠介紹,「朱有志」應為「朱有熾」的筆誤)。而在同一年的11月號上刊登的鎮巴歌謠《十送》,署名為「朱有熾演唱、富饒整理」。可見,1958年兩期《民間文學》刊發的是來自同一個地方的同一首民歌—鎮巴《十送》。符文學、劉光朗親手把鎮巴《十送》的詞曲採錄下來。

圖為《民間文學》一九五八年五月號   圖片來自人民鐵道網


鎮巴版《十送紅軍》的最早傳唱者朱有熾,已經於1970年去世。1978年9月,劉光朗帶隊下鄉演出才得知朱有熾已經去世。1979年8月,劉光朗找到了朱有熾的老鄰居朱達武。問起《十送紅軍》怎麼唱,當時已經80多歲的朱達武說:「類似本地流行的《繡荷包》《十繡》之類的小調。」於是劉光朗哼唱了幾句鎮巴民歌《繡荷包》,朱達武當即說就是這個調就是這個調。 劉光朗作了認真的記錄,並將採錄後的曲譜,唱給朱有熾的幾個子孫聽,他們一致認定此曲就是朱有熾當年自彈自唱的那支歌。


「如今在鎮巴,歌曲《十送紅軍》婦孺皆知,大家傳唱的就是這個版本。」向成忠認為,正是1961年《革命歌曲大聯唱》將《十送紅軍》作為江西民歌排在第四場,從此這首歌曲被誤以為是江西民歌,「其實從歌詞上來說,這不是一首原創的江西民歌。」


根據符文學的記錄,朱有熾曾經告訴他,在兩河口的紅軍部隊,平時除對敵作戰、建立政權、開展打土豪分田地以外,為了鼓勵紅軍戰士,號召窮人參加革命,創作了許多紅色歌謠,在根據地到處傳唱。


無論是鎮巴版,還是空政版,一脈相承的歌曲,心心相通的感情。這些紅色歌謠之所以幾十年傳唱不衰,關鍵就是它們建立在人民群眾對共產黨、對紅軍真正愛戴的基礎上,因而有着最真摯、最濃烈的情感。


音樂欣賞

宋祖英演唱 《十送紅軍》  所屬專輯 《十送紅軍》[13]

刀郎雲朵演唱《十送紅軍》 專輯:《紅色經典 》 [14]

彭麗媛 《十送紅軍》 所屬專輯 《源媛流長》[15]

央視網視頻 > 天天把歌唱 > 歌曲《十送紅軍》 演唱:王麗達[16]

張也歌曲大全 : 張也 - 十送紅軍[17]

歌曲《十送紅軍》關牧村降央卓瑪鍾麗燕 三大女中音 唱的真好![18]

電視劇插曲-十送紅軍 [19]

阿寶《十送紅軍》唱出不一樣的味道[20]

一首好聽的紅色經典二胡曲《十送紅軍》 [21]

郁可唯歌曲《十送紅軍》好聽極了![22]


視頻

《十送紅軍》原版經典演唱


參考資料

  1. 十送紅軍背藏熱淚故事 2016-08-17 07:17
  2. 關於歌曲十送紅軍2007-10-23 12:31:19
  3. 請問《十送紅軍》是什麼時期創作的歌曲?2010-10-27 回答
  4. 《十送紅軍》為何只唱「六送」? 發布時間:19-09-2523:14《經濟日報》
  5. 天津人物---張士燮
  6. 張士燮 的作品(1)
  7. 好人士變---一路走好
  8. 詞作家張士燮:點燃自己2001年12月19日
  9. 老文藝戰士朱正本憶《十送紅軍》中國論文網
  10. 朱正本與《十送紅軍》2006-09-17
  11. 黨史記憶 | 58年前,這首歌誕生於紅軍長征開始的地方! 2019-10-14 14:30
  12. 《十送紅軍》「身世」探源:姓「陝」還是姓贛 2017-04-09 來源:光明網
  13. 宋祖英演唱 《十送紅軍》  所屬專輯 《十送紅軍》2019-09-11 17:59
  14. 刀郎、雲朵演唱《十送紅軍》 專輯:《紅色經典 》  2008-03-13
  15. 彭麗媛 《十送紅軍》 所屬專輯 《源媛流長》 2019-09-11 21:00
  16. 央視網視頻 > 天天把歌唱 > 歌曲《十送紅軍》 演唱:王麗達
  17. 張也歌曲大全 : 張也 - 十送紅軍
  18. 歌曲《十送紅軍》關牧村 降央卓瑪 鍾麗燕 三大女中音 唱的真好! 上傳於 2019-12-06
  19. 電視劇插曲-十送紅軍 2018年07月18日發布
  20. 阿寶《十送紅軍》唱出不一樣的味道 2016年12月13日發布
  21. 一首好聽的紅色經典二胡曲《十送紅軍》 2016年09月28日發布
  22. 郁可唯歌曲《十送紅軍》好聽極了! 2018年10月24日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