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黄河船夫曲

增加 3,30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作者简介 ==
[[File:未光然.jpg|300px350px|缩略图|左| [https://www.mianfeiwendang.com/doc/654e5d3944eefbbdaa44535a/3 来自搜狐</small>]]]'''词作家'''
'''光未然'''(1913~2002.1.28 )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湖北省]]光化县人。中共党员,光未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并被选为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ref>[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581666870&ver=2157&signature=vbNwIXvoP2QRIijeuI2BP0PWGHbGdSNZQ5kKLAWPQZUoVsGPIeXMPiKKAMy9iOEgy9JnXvXNw3tA-FxqHcLjrRc-d4XbNzazhiphV135-bIAEax*6Js-dH6TWOW7JCVC&new=1 黄河颂 (《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ref>
'''词作家'''</br>
'''光未然'''(1913~2002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30年代起从事进步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 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由阎述诗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  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由晋西抗日游击区奔赴延安。同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同时由于诗人从中国传统诗词表现手法上吸收借鉴,组诗节奏明快,语言凝炼。<ref>[https://wenku.baidu.1com/view/1aedb0edb8f67c1cfad6b809.28 html )中国 未光然与黄河大合唱]2012-03-12</ref>  1940年在重庆从事文艺活动,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在白色恐怖下用 的形式曲折地表达了 民群众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的强烈要求。“[[皖南事变]]”后他被迫出走[[缅甸]] 团结华侨文化界和华侨青年从事反[[法西斯的 学评论家 化活动。  1942年回到[[云南]],1943年3月到1944年9月,根据流传的民歌编写了长篇叙事诗《[[阿细人的歌]]》,同时创作了抒情长诗《绿[[色的伊拉瓦底]]》 原名张  1944年 未然在云南与[[李公朴]]、[[闻一多]]一道从事民主运动和诗歌朗诵活动。 1945年10月,受到国民党政府的迫害,离开[[昆明]]。次 。湖 由[[北平]]进入华北解放区,先后在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 光化人 大学文艺学院主持教学工作
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30年代起从事进步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
1936 1949 后,光未然一直 在[[ 武汉北京]] 从事文艺活动。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以张光年署名写了大量的文学、艺术评论。这些文章立论谨严、文风洒脱,勇于面对重大的文艺现象 发表 歌词《[[五月 意见,先后就历史剧、神话剧中的反历史主义 鲜花]]》 倾向问题 后在抗日救亡活 遗产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问题撰文论述,同时对新诗创作问题积极探讨,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推 广泛传唱。 国新诗的 创作 繁荣。光未然的 《[[黄河大合唱]]》 激情澎湃 经[[冼星海]]谱曲后 气势雄伟 在[[延安]]首次上演 善于以华美的形象包蕴艰难突进的大时代的激流。  2002年1月28日逝世。年享89岁 。 
1940年去重庆,从事文艺活动,创 '''主要 长篇叙事诗《[[屈原]]》。品'''
著有论文集《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1957)、《文艺辩论集》(1958)、《风雨文谈》(1982)。《青春文谈》、《光未然戏剧文选》、《江海日记》、《向阳日记》、《文坛回春纪事》、《光未然诗存》。 诗集有《五月花》(1960),共收录了作者解放前后的代表作 30余首,其中包括长诗《屈原》、组诗《黄河大合唱》、《[[三门峡大合唱]]》等名篇。未入集的作品尚有政治抒情诗《革命人民的盛大节日》、《惊心动魄的一九七六年》,以及长篇叙事诗《英雄钻井队》,论文《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著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等。
1949年后,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活动。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以张光年署名发表了大量文学、艺术评论。文章立论谨严,文风洒脱,勇于面对重大文艺现象发表意见。
3,6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