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99
次編輯
變更
笙
,無編輯摘要
}}
'''[[笙]]''' <ref>[https://www.xingming.com/zidian/hz4875.html 笙是什么意思],姓名网,2019-06-20</ref> 是我国汉民族古老的吹奏乐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一般用十三根长短不同的竹管制成,用于吹奏。它由笙簧、笙笛、笙斗三个部分组成,由笙簧振动引起笙笛内的空气振动而发音。
笙属于簧片乐器族内的吹孔簧鸣乐器类,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 [[ 鼻祖 ]] 。 笙的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丰满,低音浑厚低沉,音量较大,具有中国民间色彩。而且在中国传统吹管乐器中,也是唯一能够吹出和声的乐器。在和其它乐器合奏的时候,能起到调和乐队音色、丰富乐队音响的作用。在大型的民族管弦乐队里,笙有时还要用到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笙。 == 历史发展及简介 ==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历史悠久,能奏和声。它以簧、管配合振动 发音 ,簧片能在簧框中自由振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有了笙的雏型。在出土的殷(公元前1401~前1122)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记载。“和”即是后世小笙的前身。《尔雅·释乐》记载:“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 在我国古代乐器分类中,笙为匏类乐器。《诗经》的《小雅.鹿鸣》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可见笙在当时已经很流行了。从战国到汉代的文献中,共同记载着笙和竽两种同类乐器。《周礼·春官》中有;“笙师,…··掌教(歙 )竽、笙、埙、龠、箫、篪、篴、管。”“笙”为官名,其职务是总管教习吹竽和笙等乐器。竽和笙的区别是:笙体小、簧少;竽体大、簧多。春秋战国时期,笙竽是重要的吹奏乐器。竽还一度在宫廷、贵族或市民中广泛地流行。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记载竽为36簧。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支竽,26管,并设有折叠管,用于产生低音,簧是用铜片制成的。从出土的西汉百戏陶俑和东汉石刻百戏画像中,也可看出竽在百戏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隋唐时期竽还在,但在九、十部乐中已不用,而笙在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的 清 越 乐 、 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唐代涌现出许多演奏笙的名家,他们的技艺都达到了较 高 雅 的水平。唐代不少诗人还为笙写下了诗作。到了宋代,竽则消声匿迹,在教坊十三部中,只有笙色而无竽色。 笙的最初形式,同[[排箫]]相似,既没有簧片,也没有笙斗 , 是用绳子或木框把一些发 音 不同的竹管编排在一起的乐器,后来才逐渐增加了竹质簧片和匏 质 柔 (葫芦)笙斗。古代的笙,用[[葫芦]]作笙斗,后来吹奏者觉得笙斗体大、质脆,吹奏费气,于[[唐代]]以后改为木制,经过世代的流传,最后铜斗又取代了木斗。在东汉的古籍里,记载笙的形制。《说文解字》中有:“笙,十三簧,象凤之身”。《宋书·乐志》说:“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 隋唐时期的笙有19、17和13簧多种;后来又流行一种17簧义管笙,这种笙在17簧以外另备支“义管”供转调时替换用。后来19簧笙也失传了。 北宋景德三年(1006),宫廷乐工单仲辛制作19簧笙,此后19簧笙在宫廷 和 民间又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明、清以来,流行的笙多为17簧、14簧(方笙)、13簧和10簧。现在民间使用的笙有13簧、14簧、15簧、17簧等多种,但以14簧、17簧最为流行。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几支战国初期的古匏笙,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笙,笙斗用葫芦制作,笙嘴为木制、圆箭形,笙苗的排列呈前方后圆卫列式 , 歌唱性强 在笙斗和笙苗上 , 具 都 有 黑漆朱描图案,虽历2400多年,但仍清晰可见。簧片为竹制,其形状、制作和调音方法,与今日的铜簧片完全一样,簧数为14、16和18等偶数,与早已发现的及古籍 中 国 所载的笙的簧数(多为13、17和19等奇数)不同,为研究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北京智化寺保存的一件十七簧笙,笙管十七根,笙斗用牛角制作。通高51厘米、笙斗高8厘米、直径8.5厘米。智化寺是明正统 (1436—1449)年间太监王振舍宅建造的寺院。寺内一直拥有一批擅长演奏管乐的乐僧,现存乐谱,年代最早的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第十五代僧永乾所抄。由于乐僧有严格的师承传授,故其所传的笙及其演奏方法,可能是明代 民间 实际存在的形式之一。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宫廷所用的十七簧笙,通高51.4厘米。木斗,另置长吹嘴,绘龙纹和云纹,笙管也刻有纹饰。 我国的笙、竽在盛唐之时东传日本,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现存我国唐时制作的吴竹笙、竽各两支,假斑竹笙、竽各一支,皆为17管,其排列方法均呈马蹄形,唯弯曲的吹嘴特别长,斗上都有油漆彩绘的人物或风景画。古籍中所说竽为多管,而正仓院所存的唐俗乐使用的竽,则与笙同为17管。我国的笙对西洋乐器的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笙最早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波斯,1777年法国传教士阿米奥又将笙传到欧洲。 1780年,侨居俄国的丹麦管风琴制造家柯斯尼克,首先仿照我国笙的簧片原理,制造出管风琴的簧片拉手,自此管风琴才开始使用音 色 柔和悦耳的自由簧。18世纪末,俄国科学院院士雅·什太林,曾撰文称赞笙是“最受欢迎的中国管风琴”。以后,又促进了其他自由簧乐器的产生<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706ad301010mkr.html 笙的历史发展状况简介],新浪网,2012-04-27</ref>。 == 种类 ==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同一种乐器,在各个地区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我国的笙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圆笙]] 主要有17簧、21簧、24簧、36簧等,流传的区域最广泛。还有主要流传于江苏、浙江一代,用于江南丝竹的“苏笙',虽与前边所列的几种不太一样,但因其外形也是圆的,也归入此类。 [[方笙]] 主要流传于河南、山东、安徽的一部分地区。 [[芦笙]] 主要流传于西南少数民族。[[ File:笙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www.gjart.cn/managegjart/myeditor/uploadfile/20061211145856511.jpg 原圖鏈接][http://www.gjart.cn/htm/viewnews21179.htm 图片来源]]] [[改良笙]] 在传统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有高音36簧键笙,中音和低音抱笙,小排笙等。其中36簧键笙既可用于合奏、伴奏,又可用于独奏。抱笙和小排笙目前主要用于乐队合奏和伴奏<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5a4d400100gqm6.html 笙的种类],新浪网,2009-12-11</ref>。 == 演奏技巧 == 传统笙和改良笙技巧相同,改良笙的技巧以传统笙技巧作为基础。 笙的演奏技巧有:顿音,倚音,跳音,双吐,三吐,碎吐,花舌,喉舌,颤音,复调,多种和音等。 花舌又分细花舌,粗花舌,爆花舌等种类 “在散板,华 彩 的地方是展现个人技巧的最佳时机”一个著名的日本指挥家曾说过。 最明显的比如葫芦丝,巴乌,竹笛等管乐,都用笙的技巧—[[双吐]],[[三吐]]等。 笙的演奏技巧是所有吹奏乐器中最为丰富的,做为簧片乐器的鼻祖,笙技巧的影响下不仅大大丰富了管乐的表现力,在世界音乐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ref>[https://www.renrendoc.com/p-18364077.html 笙的演奏技巧],人人文库网,2009-12-11</ref>。 == 构造 == 笙的构造比较复杂。它是由笙斗、吹嘴、笙苗(又称笙管)、笙角、簧片和腰箍等部件组成的。 笙斗圆形,笙斗和吹嘴[[铜]]制,焊接后合为一体。笙管上端有长方形或亚铃形出音孔,下开圆形按音孔,下端与笙角相接。 笙角为[[红木]]或[[黄柏木]]制锥状体,插人笙斗部分镶簧片。簧片响铜制,长方形,其根部与簧片板连接,经过抹绿(用五音石磨出铜绿涂抹簧片,弥合簧缝,并可防锈)和朱蜡(用蜂蜡、松香,朱砂或银朱配制)点音(又称点簧,置于簧片尖端,可调整音高)而成。 笙管依发音高低而长短有别,中下部用腰箍固定。右留缺口可容手指按音。 笙利用两种振动的巧妙配合而发出优美的乐音:一种是有一定大小和一定厚薄的簧片的振动;一种是有一定长度和一定直径的管中空气的振动,这在科学上叫做“配合系”的振动。 笙是一种和声乐器,除装有簧片的笙苗能发出固定的音以外,按传统习惯,音阶中的每个音,都是由一套固定的和声配合而成的,能同时发出双音、3个音、4个音,有的笙最多到9个音,当然也可以吹出单音<ref>[http://www.cangyuefang.com/content1.aspx?Ca2CoId=158 笙的构造],藏乐坊,2020-02-15</ref> 。 == 视频 == === 【中国传统乐器】传统笙 ===<center>{{#iDisplay: a0861bx44dp |720|480|qq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470 制造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