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臺北府城北門

增加 2,857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臺北府城北門''',正式名稱為承恩門或稱為北門,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 清代城門建築,為臺北府…”
'''臺北府城北門''',正式名稱為[[承恩門]]或稱為[[北門]],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 ]]的[[清代城門]]建築,為[[臺北府城]]的正門。其位置於現今臺北市[[忠孝西路 ]]、[[忠孝西路]]、[[延平南路]]、[[博愛路 ]]的[[交叉口]],落成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為臺北府城五大城門中唯一完整保持建城時代原貌者<ref>{{cite news|title=台北府城北門|url=http://poi.xinmedia.com/scenery_blog.aspx?status=0&tagID=12344|publisher=欣傳媒|accessdate=2016-02-15|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224031638/http://poi.xinmedia.com/scenery_blog.aspx?status=0&tagID=12344|archivedate=2016-02-24}}</ref>,是[[臺灣]]新式城門的代表作<ref>{{cite news|title=圖說清代台北城|url=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17118|publisher=貓頭鷹出版社|accessdate=2016-02-23}}</ref>,也是臺北市區僅存不多的清代建築之一。門外原建有[[甕城]],今已不存。現與臺北府城其他城門共同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ref>{{cite news|title=臺北府城—東門、南門、小南門、北門|url=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19980903000001|publisher=[[文化部文化資產局]]|accessdate=}}</ref>。

北門是臺北建城的標誌性建築,[[臺北市政府]]在2015年啟動的[[市區更新都市復興]]計畫「[[西區門戶計畫區西區門戶計畫]]」當中,將北門的重整列為重點項目之一,首先在拆除北門旁的北門高架橋,於城門周圍打造廣場式的開放空間,期許將北門塑造成為臺北的歷史地標<ref>{{Cite web |url=http://tpstation.com.tw/secondstage |title=第二階段規劃|西區門戶計畫 |access-date=2017-08-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827052740/http://tpstation.com.tw/secondstage |archive-date=2017-08-27 |dead-url=yes }}</ref>。

==由來==
承恩門位於台北府城之北,面向北方,取意[[「承接天恩」]]之意而得名。清代自[[朝廷]]派駐臺灣的地方官員皆由承恩門入台北城,與一般平民由[[南門]][[麗正門]]入城之俗有所不同。

==建築構造==
北門與其他三座城門(1905年拆除的[[西門]]和1966年改建前的[[東門]]、[[南門]])一樣,是屬於[[封閉的碉堡式]]城門。城門台座的石材採用[[大直]][[北勢湖]]一帶山區的[[安山岩]]。城樓外壁則以[[紅磚]]砌成,將城樓空間完全包圍,與其屋頂、台座連為一體,加強結構。屋頂為傳統臺灣建築常見的[[歇山顶]][[單簷重脊歇山式屋頂]];有[[對外監視]]作用的二方一圓外壁窗洞較一般城門稍小,這兩個特徵都與東門相似。城樓內部空間有另一道內壁,與外壁形成一個「回」字形[[構造]],[[雙重護衛]]城樓。
1,6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