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玉琮王

增加 3,040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时代 新石器时代 出土 浙江省余杭县(1986年) 现藏 浙江省博物馆武林分馆 入录 2002年 玉琮王是1986年在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
时代 新石器时代
出土 浙江省余杭县(1986年)
现藏 浙江省博物馆武林分馆
入录 2002年

玉琮王是1986年在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出土的玉琮,为礼器或财富象征,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之首,故称“玉琮王”。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形制特点==

这件玉琮呈黄白色,有规则的暗黄色瑕斑,纹饰繁复精致。形为方柱体,内圆外方,通高8.8厘米,上下端为圆面的射,射径17.1至17.6厘米,正中有对钻圆孔,孔径4.9厘米。重达6500克。

这件玉琮在地下埋藏了数千年之久,受土壤酸碱度、矿物质和地下水等影响,形成了“鸡骨白”一样的玉质沁色,白色之下受铁元素影响又呈现出紫红色暇斑,没有受沁的地方才露出玉质本来的绿色。玉琮整体器型略呈矮方柱体,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间对钻圆孔,中孔较细,射部如璧形。“玉琮王”因孔径很小,俯视像玉璧,可能是先人有意设计成“琮璧合一”的样式,这在良渚玉琮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用途==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玉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与文化意义,根据《周礼》[1]和《说文解字》[2]的记载,琮是一种玉制礼器,用来祭祀地神。

良渚“玉琮王”的出土,表明玉琮的出现要远远早于西周时期。有关良渚时期玉琮的用途,现代学者们大多认为它是当时巫师用以祭祀神灵的法器,也有人认为“玉琮王”甚至是神权与地位的象征。

==发现过程==

1986 年6 月的一天,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在杭州良渚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就在紧邻良渚遗址中心区莫角山西北的“反山”,考古工作者有了重大发现——多座距今4000 多年的良渚文化晚期的贵族墓葬被发掘。在编号M12 墓葬的棺床周围,出土了包括象牙器、玉器、石器、漆器和陶器等在内的大量随葬品。其中玉器就多达158 件。

这些玉器中有6 件玉琮,其中5件位于墓主人上肢两侧。还有一件出土时位于墓主人头骨一侧,正面朝上、没有任何破损的玉琮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

这件属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文物的玉琮,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又是目前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所以被称为“玉琮王”。

==价值==
良渚“玉琮王”,器形圆度极为规整,器表光洁如镜。外壁微雕的8 个复杂图案,个个生动有神。令人惊叹的是,完成整幅图案至少需要上百条阴刻线条,甚至在1毫米宽度内精刻出4~5 条笔直平行的细线,每条仅为0.1 至0.2 毫米。尤其是神人颈部纤细的直线,排列极为精密,竖线互不交叉重合,用放大镜仔细审视连间距都大体相同。这种卓绝的微雕技艺,在尚未使用金属器的良渚时代,堪称鬼斧神工,不可思议。

==参考文献==
251,29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