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大盂鼎

增加 11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大盂鼎3.jpg|350px|缩略图|右|<big>大盂鼎</big>[http://pic10.huitu.com/pic/20130628/151660_20130628202204077200_0.jpg 原图链接][http://soso.huitu.com/search?kw=%E8%A5%BF%E5%91%A8%E5%A4%A7%E7%9B%82%E9%BC%8E 来自 汇图网 的图片]]]
''' 大盂鼎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国家一级文物 ]] ,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 [[ 陕西 ]] [[ 岐山县 ]] ,岐山是古代 [[ 周朝 ]] 的发源地。大盂鼎铸造于 [[ 周康王 ]] 二十三年(约前1003年),鼎高102厘米,重153.5公斤,腹内侧铸有19行 [[ 铭文 ]] ,分2段,共291字。铭文的内容是有关一个名叫盂的贵族为颂扬周康王的 [[ 赏赐 ]] 、训告和伟绩,铸鼎以铭记。
==收藏经历==
当时的岐山首富宋金鉴把铜鼎买下,因为器形巨大,十分引人瞩目, [[ ]] 很快被岐山知县周庚盛占有,他把鼎转卖到北京的古董商人。宋金鉴在考中 [[ 翰林 ]] 后出价3000两白银又购得了宝鼎,在他去世后,后代以700两白银卖给陕甘总督 [[ 左宗棠 ]] 的幕僚 [[ 袁保恒 ]] ,后袁将其送予左宗棠,左又送予了恩人 [[ 潘祖荫 ]]
潘祖荫是当时著名的 [[ 金石学家 ]] ,与 [[ 翁同龢 ]] 并称,他还收藏着大克鼎。他弄清了鼎的铭文,并为之定名为“大盂鼎”。潘祖荫逝世后,鼎由其弟 [[ 潘祖年 ]] 收藏。潘祖年携大盂鼎回到 [[ 苏州 ]] 老家,一直对大盂鼎垂涎三尺的两江总督 [[ 端方 ]] 不断派人纠缠,直到 [[ 辛亥革命 ]] 爆发,端方被派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而丧命。潘祖年死后,潘家成年男子也都相继去世,潘家的珍贵收藏由孙媳妇 [[ 潘达于 ]] 掌管看护。 [[ 抗日战争 ]] 开始后,为了不让宝鼎落入日军之手,潘家将大鼎和其他古玩埋于大宅后院的中央大厅中,之后举家迁往上海。日军占领苏州后在潘家多次搜查,但一直未能找到。194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成立后,潘家经过商议,潘达于上书华东文化部希望由国家收藏大盂鼎。1951年7月26日,上海文管会从苏州南石子街的潘宅挖出大盂鼎和 [[ 大克鼎 ]] 。1952年 [[ 上海博物馆 ]] 开馆时,大盂鼎和大克鼎与公众见面。后大盂鼎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现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收藏<ref>[http://art.people.com.cn/n/2015/0313/c206244-26686696.html 潘达于与大盂鼎、大克鼎],人民网,2015-3-13</ref>。
与大盂鼎同时出土的还有 [[ 小盂鼎 ]] 。小盂鼎已佚,仅存 [[ 铭文 ]][[ 拓本 ]]
== 铭文 ==
254,94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