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盂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盂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一級文物,在清道光初年出土於陝西岐山縣,岐山是古代周朝的發源地。大盂鼎鑄造於周康王二十三年(約前1003年),鼎高102厘米,重153.5公斤,腹內側鑄有19行銘文,分2段,共291字。銘文的內容是有關一個名叫盂的貴族為頌揚周康王的賞賜、訓告和偉績,鑄鼎以銘記。

收藏經歷

當時的岐山首富宋金鑒把銅鼎買下,因為器形巨大,十分引人矚目,很快被岐山知縣周庚盛占有,他把鼎轉賣到北京的古董商人。宋金鑒在考中翰林後出價3000兩白銀又購得了寶鼎,在他去世後,後代以700兩白銀賣給陝甘總督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恆,後袁將其送予左宗棠,左又送予了恩人潘祖蔭

潘祖蔭是當時著名的金石學家,與翁同龢並稱,他還收藏着大克鼎。他弄清了鼎的銘文,並為之定名為「大盂鼎」。潘祖蔭逝世後,鼎由其弟潘祖年收藏。潘祖年攜大盂鼎回到蘇州老家,一直對大盂鼎垂涎三尺的兩江總督端方不斷派人糾纏,直到辛亥革命爆發,端方被派往四川鎮壓保路運動而喪命。潘祖年死後,潘家成年男子也都相繼去世,潘家的珍貴收藏由孫媳婦潘達於掌管看護。抗日戰爭開始後,為了不讓寶鼎落入日軍之手,潘家將大鼎和其他古玩埋於大宅後院的中央大廳中,之後舉家遷往上海。日軍占領蘇州後在潘家多次搜查,但一直未能找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潘家經過商議,潘達於上書華東文化部希望由國家收藏大盂鼎。1951年7月26日,上海文管會從蘇州南石子街的潘宅挖出大盂鼎和大克鼎。1952年上海博物館開館時,大盂鼎和大克鼎與公眾見面。後大盂鼎由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1]

與大盂鼎同時出土的還有小盂鼎。小盂鼎已佚,僅存銘文拓本

銘文

視頻

大盂鼎 相關視頻

老太太將大盂鼎無償上繳中國博物館,專家鑑定後瞬間就不淡定了
鎮館之寶 國家博物館:西周大盂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