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諾羅病毒

增加 134 位元組, 4 年前
增加內容
根據臺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02年12月25日疫情報導,類諾瓦克病毒腸胃炎的平均潛伏期為12至48小時。典型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絞痛、腹瀉,而頭痛、發燒、發冷、肌肉疼痛等症狀亦十分常見,症狀可持續12至 60小時,之後病患通常會迅速復原。嘔吐症狀在兒童較為常見,成人大多出現腹瀉症狀。此種病毒可感染各個年齡層,感染後人體可產生免疫力,但持續時間不長,因此可重複感染。症狀通常輕微,但患者如脫水情形嚴重,仍可能因而死亡。
2016年11月22日疾管署發佈第43至46週這4週共通報47起腹瀉群聚事件,28起檢驗為陽性,其中高達26起與諾羅病毒有高度相關。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諾羅病毒所引起的腸胃炎好發期,腹瀉群聚事件皆以校園為主,約有6成,其次才是餐飲旅宿業者,約25%。而且此次群體腹瀉的年齡層以7至12歲、13至18歲的學生族群最多,因此民眾要特別注意,避免接觸或吃下被諾羅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接觸被諾羅病毒污染的物體表面,再碰觸自己的嘴、鼻或眼睛黏膜傳染。避免與諾羅感染患者病人密切接觸或吸入病人嘔吐物、排泄物。長時間待在人口密集機構者,互相傳染的機率又更高了。多數染感諾羅病毒的患者可完全恢復健康,不會出現長期後遺症,然而,有些因嘔吐、腹瀉流失體液及電解質而又無法補充的人,如嬰幼兒、年長者、免疫功能不良者及需要長期照護者,其體液的流失可能導致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進而抽搐,甚至死亡。目前並沒有治療諾羅病毒感染的特效藥,治療最重要的原則是適度補充水分與電解質,以防止脫水和電解質的流失。家中有嬰兒或幼小孩童的家庭可在一般藥局購得口服電解質溶液,以備需要。此外,民眾在烹煮食物時,應使用來源安全的食材、過程也應符合衛生條件;若不幸遭受感染也應在家休息至少48小時,再恢復外出上學或工作,降低傳染機率 <ref>[https://news.tvbs.com.tw/health/688241 【諾羅病毒】群體腹瀉嚴重恐致死 患者至少隔離48小時] TVBS新聞</ref>
==判斷準則==
因蠔及蛤礪等雙殼綱軟體動物,如在污染的水中生長會濃縮 病毒,因此應避免生食以免感染。此外,由於食物處理者亦可能污染食 物造成感染,因此食物處理人員除了需時時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外,疑 似感染類諾瓦克病毒的廚工應避免接觸食物或進出食物處理場所,在復 原後經過 2 至 3 天才可繼續處理工作。<br>
*經水傳染
雖然經水傳染較為少見,但是經由污染的公共自來水、井水、 河水、湖水、游泳池池水過去也曾造成類諾瓦克病毒爆發流行之狀況。 除了應避免糞便污染水源外,如果懷疑飲水或遊憩用水為感染來源,應 使用高濃度的氯進行消毒〈10 ppm 或 10 mg/L 處理 30 分鐘以上〉<ref>[https://www.cdc.gov.tw/File/Get/bKXI923yfRktA-MXJAGm4g 621 類諾瓦克病毒(Norwalk-like virus)]衛福部疾病管制署</ref>。
*人傳染人
主要傳播方式為直接糞-口傳染或空氣傳染。雖然要完全阻斷上述傳播途徑十分困難。人傳人之途徑可使疫情擴大。
12,1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