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毛詩故訓傳

增加 21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關於《毛詩詁訓傳》<ref name="毛詩故訓傳">[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202045 《[[毛詩故訓傳]]》]</ref>的作者,因為早期的文獻記錄語焉不詳,故而有[[毛亨]]、[[毛萇]]兩種說法。《[[漢書]]·藝文志》<ref name="《漢書·藝文志》">[https://ctext.org/han-shu/yi-wen-zhi/zh 《漢書·藝文志》]</ref>最早著錄《毛詩故訓傳》<ref name="毛詩故訓傳">[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202045 《[[毛詩故訓傳]]》]</ref>一書,但只稱其著者為「毛公」,未詳言其名。因為《[[漢書]]》、《[[後漢書]]》<ref>[https://ctext.org/hou-han-shu/zh 《[[後漢書]]》]</ref>均談及趙人[[毛萇]]治《詩》,於是就有[[毛萇]]是《毛詩詁訓傳》著者的說法。《隋書·藝文志》<ref name="《漢書·藝文志》">[https://ctext.org/han-shu/yi-wen-zhi/zh 《漢書·藝文志》]</ref>就這樣著錄,後世很多學者沿襲此說。
[[File:15303832768953150p6954p.jpg|缩略图|館藏品鑑丨左|宋刻本《毛詩詁訓傳》二十卷△唐代陸德明的釋文]]
作為經典,《 [[ 毛詩詁訓傳 ]] <ref name="毛詩故訓傳">[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202045 《[[毛詩故訓傳]]》]</ref> 自漢代以來就是士子的必讀書籍。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不斷有學者對之進行解釋,使得《詩經》的詞句不會因時間的久遠而變得不可理解,同時也使《詩經》通過學者的釋讀得到新的闡發。
《毛詩訓故傳》 <ref name="毛詩故訓傳">[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202045 《[[毛詩故訓傳]]》]</ref> 三十卷題毛萇撰,註曰「存」。意主調停,尤為於古無據。今參稽眾說,定作《傳》者為毛亨。以鄭氏後漢人,陸氏三國吳人,並傳授《毛詩》,淵源有自,所言必不誣也。鄭氏發明毛義,自命曰《箋》。《博物誌》曰:「毛公嘗為北海郡守,康成是此郡人,故以為敬。」推張華所言,蓋以為公府用記、郡將用箋之意。然康成生於漢末,乃修敬於四百年前之太守,殊無所取。案《說文》曰:「箋,表識書也。」鄭氏《六藝論》云:「註《詩》宗毛為主。毛義若隱略,則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識別。(案此論今佚,此據《正義》所引。)」然則康成特因《毛傳》而表識其傍,如今人之簽記,積而成帙,故謂之《箋》,無容別曲說也。自鄭《箋》既行,齊、魯、韓三家遂廢。(案此陸德明《經典釋文》之說。)然《箋》與《傳》義亦時有異同。
魏[[王肅]]作《毛詩註》、《毛詩義駁》、《毛詩奏事》、《毛詩問難》諸書,以申毛難鄭。[[歐陽修]]引其釋《衛風·擊鼓》五章,謂「鄭不如王」(見《詩本義》。)王基又作《毛詩駁》,以申鄭難王。王應麟引其駁《芣苡》一條,謂「王不及鄭」。(見《困學紀聞》,亦載《經典釋文》。)晉孫毓作《毛詩異同評》,復申王說。陳統作《難孫氏毛詩評》,又明鄭義。(並見《經典釋文》。)袒分左右,垂數百年。至唐[[貞觀]]十六年,命孔穎達等因鄭箋為正義,乃論歸一定,無復歧途。毛傳二十九卷,《隋誌》附以鄭箋作二十卷,疑為康成所並。穎達等以疏文繁重,又析為四十卷。其書以[[劉焯]]《 [[ 毛詩義疏 ]] 》、[[劉炫]]《毛詩述義》為稿本,故能融貫群言,包羅古義,終唐之世,人無異詞。惟王讜《唐語林》記劉禹錫聽施士匄講《毛詩》所說「維鵜在梁」、「陟彼岵兮」、「勿翦勿拜」、「維北有鬥」四義,稱毛未註,然未嘗有所詆排也。
2,9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