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气囊

增加 27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气囊.jpg|350px|缩略图|右|<big>气囊</big>[http://www.bayuche.com/uploads/files/image/200810301549373204.jpg 原图链接][http://www.bayuche.com/goucheshouce/200810303105_7.html 来自 巴渝车网 的图片]]]
气囊(Air-bag,或称Supplementary Restraint System,缩写:SRS)指安装在汽车上的充气软囊,使用在车辆发生撞击事故的瞬间弹出,借以达到缓冲的作用,保护驾驶和乘客的安全。一般而言,遭遇到发生碰撞时,可以避免乘座人员头部和身体,直接撞击到车辆内部,减少人员伤害程度。根据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调查,气囊的使用得当下,令轿车的驾驶死亡率减少11% <ref>[https://www.automachi.com/2017/05/featured-why-we-need-airbag/ 为何汽车需要强制安装气囊 Airbag 呢?],automachi,2017-5-7</ref> ,正面撞击则降低30%的冲击力。
值得注意的是,辅助气囊在多数事故中虽能达成降低乘员伤亡程度之目标,然而在少数事故里却可能导致乘员更大之伤害。于中文翻译习惯上,常常将Supplementary Restraint System,缩写:SRS 或Air-bag译为“安全”气囊,而此“安全”二字有误导大众之嫌,且于英文原文中更无见到与“safety”等相关安全字样,另也易成为于事故中若发生乘员伤亡时,消费者与汽车制造商之争点。就客观事实而言,应更译为“辅助”气囊较为适宜,此译名不仅呼应英文原文中"supplementary"之意,且提醒大众,选择具有辅助气囊之车款,并不能完全保证事故发生时乘员之绝对安全,仍应在乘员具有足够安全意识,并确实落实时搭配安全带,才能发挥最大效用。
1952年起,美国工程师John W. Hetrick,因一场交通意外事故启发,促使相关研究工作。1953年8月18日,取得美国辅助乘员保护系统(Supplementary Restraint System)专利。
1971年福特将辅助气囊装在一批实验车上,1974年通用汽车率先在市售车装上驾驶座辅助气囊,之后在前乘客座也装上辅助气囊,并可依撞击力道分两种充气模式,然而克莱斯勒前董事长李·艾科卡(Lee Iacocca)在自传中曾说,70年代的顾客只想要大马力大车身的汽车,对安全配备并不感兴趣,安全带使用率也很低,所以辅助气囊没多久就从市场中消失 <ref>[https://www.sohu.com/a/83015130_268702 通用,让安全气囊走进汽车],搜狐,2016-06-14 </ref>
==作动原理==
<center> 历史:气囊 &安全带</center>
<center>{{#iDisplay:x0313iu6u8e|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248,0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