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气囊

增加 9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气囊.jpg|350px|缩略图|右|<big>气囊</big>[http://www.bayuche.com/uploads/files/image/200810301549373204.jpg 原图链接][http://www.bayuche.com/goucheshouce/200810303105_7.html 来自 巴渝车网 的图片]]]
''' 气囊 ''' (Air-bag,或称Supplementary Restraint System,缩写:SRS)指安装在汽车上的充气软囊,使用在 [[ 车辆 ]] 发生撞击事故的瞬间弹出,借以达到缓冲的作用,保护驾驶和乘客的安全。一般而言,遭遇到发生碰撞时,可以避免乘座人员头部和身体,直接撞击到车辆内部,减少人员伤害程度。根据 [[ 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 ]] 调查,气囊的使用得当下,令轿车的驾驶死亡率减少11%<ref>[https://www.automachi.com/2017/05/featured-why-we-need-airbag/ 为何汽车需要强制安装气囊 Airbag 呢?],automachi,2017-5-7</ref>,正面撞击则降低30%的 [[ 冲击力 ]]
值得注意的是,辅助气囊在多数事故中虽能达成降低乘员伤亡程度之目标,然而在少数事故里却可能导致乘员更大之伤害。于中文翻译习惯上,常常将Supplementary Restraint System,缩写:SRS 或Air-bag译为“安全”气囊,而此“安全”二字有误导大众之嫌,且于英文原文中更无见到与“safety”等相关安全字样,另也易成为于 [[ 事故 ]] 中若发生乘员伤亡时,消费者与汽车制造商之争点。就客观事实而言,应更译为“辅助”气囊较为适宜,此译名不仅呼应英文原 中"supplementary"之意,且提醒大众,选择具有辅助气囊之车款,并不能完全保证事故发生时乘员之绝对安全,仍应在乘员具有足够安全意识,并确实落实时搭配 [[ 安全带 ]] ,才能发挥最大效用。
今天,气囊已被多数国家规定为必备的车辆 [[被动安全装置| 被动性安全装置 ]] 之一。
==历史==
1952年起, [[ 美国 ]][[ 工程 师John 师]]John W. Hetrick,因一场交通意外事故启发,促使相关研究工作。1953年8月18日,取得美国辅助乘员保护系统(Supplementary Restraint System)专利。
1971年 [[ 福特 ]] 将辅助气囊装在一批实验车上,1974年 [[ 通用汽车 ]] 率先在市售车装上驾驶座辅助气囊,之后在前乘客座也装上辅助气囊,并可依撞击力道分两种充气模式,然而 [[ 克莱斯勒 ]] 前董事长 [[ 李·艾科卡 ]] (Lee Iacocca)在自传中曾说,70年代的顾客只想要大马力大车身的汽车,对安全配备并不感兴趣, [[ 安全带 ]] 使用率也很低,所以辅助气囊没多久就从市场中消失<ref>[https://www.sohu.com/a/83015130_268702 通用,让安全气囊走进汽车],搜狐,2016-06-14 </ref>。
==作动原理==
当撞击感知器检测到撞击时,相关控制系统会判断撞车程度决定是否触发 [[ 充气装置 ]] ,通常由 [[ 汽油 ]] [[ 炸药 ]] 等气体发生剂配合点火装置组成充气模块。为了废弃处理上的安全,通常只高温引爆气囊。
由于撞击过程时间非常短,一般气囊由触发至完成充气过程约25-35毫秒。充气时间过长便会失去其效用。
* 前方气囊
 
:驾驶气囊(Driver Front Airbag;DA)
 
:乘客气囊(Passenger Front Airbag;PA)
 
* 侧边气囊
 
:前座侧边气囊(Front Side Airbag;FSA)
 
:后座侧边气囊(Rear Side Airbag;RSA)
 
* 侧边气帘
 
* 膝部气囊
==主要装置==
 
#撞击感知器
 
#电子处理器
 # [[ 充气装置]] 
#气囊
248,81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