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杭剧

增加 4 位元組, 4 年前
发展
民国12年(1923年),宣卷爱好者、织绸工人裘逢春、方吉鹏、蒋锦芳、金月红、赵炳泉等,将宣卷演唱搬上舞台,并组成民乐社,推举何品三为班主,排演以杭州民间故事改编的《卖油郎独占花魁女》。曲调除宣卷外,又采用扬州清音中的“梳妆台”等唱腔,以[[胡琴]]、[[三弦]]、[[小锣]]、[[鼓板]]伴奏。13年1月在杭州大世界游艺场公演,深受欢迎,人称化妆宣卷。因杭州古名武林,乃定名为武林班,此即杭剧之雏形。
民乐社诞生后,一些宣卷爱好者也纷纷组织班社。为了竞争,各攻所长。有专攻武戏者,如元元班;有侧重唱工者,如德记舞台。表演、[[化妆]]、文场、武场均仿效京剧、扬剧程式。民国14年(1925年),民乐社进上海大世界游艺场演出。随着武林班影响逐渐扩大,先后有四个班赴 [[ 上海 ]] 、苏南一带巡回演出,在江浙水乡初露头角。艺人中的有识之士,认为一味模仿[[京剧]]、[[扬剧]]终非正途,蒋宝儿首先从唱腔着手,选“满江红”曲调加以改进,并吸收“游魂调”、“宣卷调”成份,逐渐衍化成优美动听的“大陆板”。演员争相学唱,经不断加工,遂成为富有特色的大陆板基本唱腔。同时,扬剧的梳妆台唱腔衍化为平板基本腔,而原始的宣卷调则发展为大经调、小经调唱腔,后又吸收一些民间流行小曲,使之更具地方特色。
杭剧演出剧目大多袭用京剧、扬剧,如《[[狸猫换太子]]》、《[[玉堂春]]》、《铡美案》、《大红袍》、《华丽缘》等。虽有艺人整理改编出宣卷传统曲目《太平记》、《百花台》、《[[琵琶记]]》、《失罗帕》,但未能加工成为具有自己剧种特色的保留剧目。演员亦缺乏艺术上独树一帜的代表人物。故从30年代后期开始,杭剧便日趋衰落。至杭州解放前夕,仅存杭州春秋杭[[剧团]]、流落[[江苏省|江苏]][[宜兴]]的德记舞台和宁波杭剧团3个民间[[职业]]剧团。
==参考文献==
111,8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