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信阳毛尖

增加 65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20px;">
{| class="wikitable" width="300"
|-
! style="background:#009966; color:#ffffff; margin-top:-10px; padding:10px 0;" colspan=2 | '''信阳毛尖'''
|-
| colspan=2 style="text-align:center" |[[File:信阳毛尖.jpg|450px|center]]
|-
| '''图片来源'''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024/1d747c5e27164e40bdcab11328ce595c_th.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17032126_351284 来自搜狐网]
|}
</div>
'''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属绿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河南省著名特产之一。
'''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属绿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河南省著名特产之一。<br>
民国时期,茶叶生产继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发展,名茶生产技术日渐完善。信阳茶区又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完善,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
到了宋朝,全国有十三个卖茶山场,信阳的光州(潢川)、子安(固始)、商城分别为其中之一。清朝时,信阳已发展有6个产茶县,即信阳、罗山、光山、固始、商城、潢川(时名光州)。
[[File:信阳毛尖002.jpg|thumb|450px|rught|[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024/6bdd678e3c5c4f12aca1bc72646296bb_th.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17032126_351284 来自搜狐网]]]
历史上,信阳毛尖主产于浉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和罗山县(部分乡)一带。元代和明代,由于茶税过重,茶叶生产开始衰落。“毛尖”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末,本邑人把产于信阳的茶叶称为“本山行尖”或“毛尖”,又根据采制季节、形态等不同特点,叫作针尖、贡针、白毫、跑山尖等。清末,受戊戌变法影响,李家寨人甘以敬与彭清阁、蔡竹贤、陈玉轩、王选青等筹集资金,先后兴建了元贞(震雷山)、宏济(车云)、裕申、广益、森森(万寿)、龙潭、广生、博厚等八大茶社,开垦茶园余亩,种茶40多万穴,茶叶生产逐渐复苏。信阳毛尖独特风格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期,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逐渐改进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艺。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1915年,浉河区董家河镇车云山生产制作的茶叶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此后,产于董家河“五云山”、浉河港“两潭一寨”、谭家河“一门”(土门)的茶叶定名为信阳毛尖。
9,49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