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奎楼书院

增加 17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奎楼书院.jpg|350px|缩略图|右|<big>奎楼书院</big>[https://static.iyp.tw/34306/files/52e93b7c-44ad-4375-929c-8a6db17a3d0b.jpg 原图链接][https://www.xn--ttsw13aemcnx1e.tw/about-us.html 来自 福德正神 的图片]]]
奎楼书院位于台湾台南市中西区,其前身是“魁星堂”及“中社书院”,与崇文、海东、蓬壶并列为府城四大书院[1][2][3] 。虽然名为书院,但是是定期让士子聚会讨论书史、考究诗文之处,与其他书院作为授课讲经场所有所不同[2] 。此外亦有说法认为奎楼书院是举办院试[注 1] 时,让应考者温书的场所,而这些士人聚集除了温书之外,也可能会讨论试题甚至时事政局<ref>[4http://www.huaxia.com/ly/jpxl/ytw/2011/05/2420764_7.html 大台南:从“没落贵族”走向“新贵公子”] ,华夏经纬网,2011-05-19</ref> 书院原本位于巡道署旁[注 2] ,日治时期因为道路开辟迁到今址,但主要建筑毁于二次大战战火中,重建后成为今貌,曾作为幼稚园教室之用。
==沿革==
奎楼书院前身“魁星堂”是由巡道吴昌祚倡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 <ref>[http://www.fx361.com/page/2018/1128/4536722.shtml 台湾的书院],参考网,2018-11-28</ref> ,而后历经多次修建扩增规模[注 3] ,最后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巡道庆保的捐资改建下形成了由魁星堂、仓圣堂等建筑组成的“中社书院”[注 4][5] 。嘉庆十九年(1814年)按察使(分巡台湾兵备道)糜奇瑜觉得魁星堂规模狭陋,遂集资改建,嘉庆廿一年(1816年)落成后改称“奎光阁”[2][3] 。此时奎光阁楼高三层,一楼为文昌祠,二、三楼为奎楼[3] ,为文昌阁之形式。道光十三年(1833年)时中社书院改名为“奎楼书院”,并购置产业[1][2][3] 。此后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与光绪八年(1883年)又有进行小规模的整修[2]
到了日治时期的昭和元年(1926年),因为要开辟末广町通(今中正路),奎楼书院从末广町迁到高砂町现址[注 5] ,后来毁于二次大战中[1][2][5]
民国四十四年(1955年)重建,曾为一间幼稚园用作教室[1][2] 。在民国九十年(2001年)的“历史建筑十景征选活动”中,被选为台南市的历史建筑十景之一[6]
==建筑==
奎楼书院目前为一层楼建筑,连柱廊在内共面宽五间,前有庭院。其中前檐廊柱与围墙大门门柱为旧物,而阶梯旁的抱鼓石亦应为旧物[1] 。里头供奉梓潼星君、文衡帝君与魁斗星君,并有古物“魁星踢斗图”、“重修魁星堂碑记”[注 6] 与“重修奎光阁碑记” ==参考文献==
264,21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