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奎樓書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奎樓書院位於台灣台南市中西區,其前身是「魁星堂」及「中社書院」,與崇文、海東、蓬壺並列為府城四大書院。雖然名為書院,但是是定期讓士子聚會討論書史、考究詩文之處,與其他書院作為授課講經場所有所不同。此外亦有說法認為奎樓書院是舉辦院試時,讓應考者溫書場所,而這些士人聚集除了溫書之外,也可能會討論試題甚至時事政局[1]。書院原本位於巡道署旁,日治時期因為道路開闢遷到今址,但主要建築毀於二次大戰戰火中,重建後成為今貌,曾作為幼稚園教室之用。

沿革

奎樓書院前身「魁星堂」是由巡道吳昌祚倡建於雍正四年(1726年)[2],而後歷經多次修建擴增規模,最後於嘉慶十一年(1806年)巡道慶保的捐資改建下形成了由魁星堂、倉聖堂等建築組成的「中社書院」。嘉慶十九年(1814年)按察使(分巡台灣兵備道)糜奇瑜覺得魁星堂規模狹陋,遂集資改建,嘉慶廿一年(1816年)落成後改稱「奎光閣」。此時奎光閣樓高三層,一樓為文昌祠,二、三樓為奎樓,為文昌閣之形式。道光十三年(1833年)時中社書院改名為「奎樓書院」,併購置產業。此後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與光緒八年(1883年)又有進行小規模的整修。

到了日治時期的昭和元年(1926年),因為要開闢末廣町通(今中正路),奎樓書院從末廣町遷到高砂町現址,後來毀於二次大戰中。

民國四十四年(1955年)重建,曾為一間幼稚園用作教室。在民國九十年(2001年)的「歷史建築十景徵選活動」中,被選為台南市的歷史建築十景之一。

建築

奎樓書院目前為一層樓建築,連柱廊在內共面寬五間,前有庭院。其中前檐廊柱與圍牆大門門柱為舊物,而階梯旁的抱鼓石亦應為舊物。裡頭供奉梓潼星君、文衡帝君與魁斗星君,並有古物「魁星踢斗圖」、「重修魁星堂碑記」與「重修奎光閣碑記」。

視頻

奎樓書院 相關視頻

魁星堂內仰望星空

參考文獻

  1. 大台南:從「沒落貴族」走向「新貴公子」,華夏經緯網,2011-05-19
  2. 台灣的書院,參考網,2018-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