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黔剧

增加 93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黔剧'''(读音:qiánjù)是流行于 [[ 贵州 ]] 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由流传在贵州的曲艺扬琴(又名"文琴"、"贵州弹词")于1953年演变发展而成的,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618/09/9090133_293647975.shtml 黔剧] , 360个人图书馆 2013-06-18 </ref>
黔剧是在贵州扬琴说唱音乐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革,并从贵州地方其它戏曲剧种以及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素材,逐渐发展而成的。 2008年6月7日, [[ 贵州 ]] 省黔剧团申报的"黔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序号:732 Ⅳ-131。
==历史源流==
黔剧的前身是 [[ 贵州 ]] 扬琴。贵州扬琴,亦称贵州弹词、文琴,是一种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分角色坐唱的说唱艺术。清嘉庆年间,贵筑县的颜词徽,清 [[ 道光 ]] 五年(1825)兴义的 [[ 张国华 ]] 等人,曾在诗文中提到贵阳有扬琴的活动。今人俞百巍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扬琴"在清 [[ 康熙 ]] 年间就开始在贵州流行,至今已二百多年历史"(《关于贵州弹词和文琴戏》)。 [[ 光绪 ]] 年间,云南扬琴、四川扬琴、四川清音、 [[ 湖南 ]] 常德丝弦等相继传入贵州,促进了贵州扬琴的发展。 [[ 光绪 ]] 九年(1833), [[ 王石青 ]] [[ 蒋发三 ]] [[ 丁小瑞 ]] 三人在贵阳建立扬琴"三友社",在"文音茶社"里公开演唱。之后,黔西于 [[ 光绪 ]] 十一年成立"文音俱乐社",织金于光绪十五年成立"庭院乐府",安顺于光绪十六成立 "相悦茶社",毕节于 [[ 宣统 ]] 三年(1911)成立"同乡娱乐会",1921年前后, [[ 遵义 ]] 、安顺、盘县、铜仁、 [[ 都匀 ]] 、兴义、安龙、独山、 [[ 大方 ]] 、贞丰等地相继出现了扬琴班社。经过多年的演唱实践,贵州扬琴逐渐成熟定型。据《 [[ 贵州弹词汇编 ]] 》记载,最早的贵州扬琴唱本是《二度梅》,于光绪十十六年由王石青编次。
1950年,大定(今大方)县的扬琴艺人为配合"清匪反霸"运动,用贵州扬琴的曲调为秦腔剧本《穷人恨》配曲,用当地方言演出,开创了黔剧的先声。此剧用扬琴、三弦、胡琴伴奏的调子,传达悲喜的剧情,歌曲台词通俗易懂,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1952年秋,黔西县扬琴艺人徐有三、封炳坤、李绍芝、魏利亨等,将婺剧剧本《百日缘》配以贵州扬琴唱腔,用当地方言道白,模仿京剧、川剧的表演、锣鼓,演出获得成功,并取名为文琴戏。尔后,徐有三又将贵州扬琴的传统曲目《搬窑》整理改编成文琴戏排练,在该县武神庙为第一次区乡干部会演出,熟悉的乡音土语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这次演出被黔剧界认为是黔剧的诞生。
1957年后,各地在黔西县文琴剧团的影响下,相继成立了专业或半专业文琴剧团,并于1959到1960年间举行了两次文琴戏会演,黔西县文琴剧团作为贵州的地方剧种出访了四川,到成都、重庆演出。
1960年2月,文琴戏正式命名为黔剧,组建了 [[ 贵州 ]] 省黔剧演出团。同年五年, [[ 周恩来 ]] 视察贵州时观看了该团演出的《 [[ 卓文君 ]] 》、《 [[ 西厢记 ]] 》选场,同年6月,该团带《 [[ 秦娘美 ]] 》、《张秀眉》、《红旗食堂》、《 [[ 女矿工排 ]] 》、《搬窑》、《佳期拷红》、《 [[ 葬花 ]] 》等剧目至京演出,尔后又赴上海、杭州公演,均受到欢迎和好评。
1960年,贵州省黔剧团、 [[ 遵义 ]] 专区黔剧团和毕节专区黔剧团,联合排练了《 [[ 半把剪刀 ]] 》、《团圆之后》、《 [[ 珍珠塔 ]] 》、《双玉蝉》等其它剧种的优秀剧目,并创作演出了《山高水长》、《 [[ 人民办案 ]] 》等现代戏。1965年9月,贵州省黔剧团的《山高水长》,遵义专区黔剧团的《 [[ 考幺女 ]] 》,毕节专区黔剧团的《把关》、《开锁》等剧,均赴成都参加西南区话剧地方戏汇演。
==艺术特点==
黔剧的伴奏乐器以高胡、扬琴为主,配以其它管弦乐,组成文扬。打击乐器按本剧种的需要,由小鼓、板(以上选用偏高音者)、大锣、大钵、马锣或小锣,配以铰子、碰铃、低音锣、包包锣、大鼓、定音鼓等,组成武扬。锣鼓经以吸收贵州梆子戏的锣鼓经为主,并借鉴、改编其它剧种的锣鼓经而形成,有念白锣鼓、开唱锣鼓、身段锣鼓等。
黔剧戏衣融合了当地各民族特点,视剧情和人物性格而设计。<ref>[http://shop.bytravel.cn/produce/8D355DDE72794EA74E4B4E61/ 黔剧] , 博雅特产网 </ref>
==角色行当==
1、生行:是对男性角色的泛指,无论是青年、中年、老年,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均由生行演员扮演。在现代戏中,通常情况下仍是如此,在特殊情况下有所突破,生行分为小生和老生-
小生,泛指正、反面人物中的青年男子,有穷生、巾生、官生、武小生、文武小生之分,如《 [[ 珍珠塔 ]] 》中的 [[ 方卿 ]] 属穷生,《 [[ 西厢记 ]] 》中的 [[ 张君瑞 ]] 属巾生,《 [[ 奢香夫人 ]] 》中的 [[ 朱元璋 ]] 属官生,《 [[ 汉宫劫 ]] 》中的 [[ 刘章 ]] 属武小生,《 [[ 潘安 ]] 》中的 [[ 潘安 ]] 属文武小生,《 [[ 秦娘美 ]] 》中的 [[ 珠郎 ]] 、《 [[ 阿双 ]] 》中的 [[ 布卡 ]] 、《 [[ 瓦窑案 ]] 》中的 [[ 何大年 ]] 等均属小生行。
老生,泛指正、反面人物中的中、老年男子,如《 [[ 生死牌 ]] 》中的黄伯贤、 [[ 王志坚 ]] ,《 [[ 团圆之后 ]] 》中的郑司成、 [[ 杜国中 ]] ,《 [[ 珍珠塔 ]] 》中的陈培德、 [[ 赵本 ]] ,《 [[ 风亭赶子 ]] 》中的 [[ 张元秀 ]] 等。
2、黔剧的旦行分花旦、闺门旦、青衣、彩旦、老旦、武旦。
花旦,是青年女性中的正面角色,多是天真活泼、聪明智慧,性格直率、大方、善良的人物,如《 [[ 珍珠塔 ]] 》中的 [[ 彩萍 ]] ,《 [[ 牡丹对课 ]] 》中的 [[ 白牡丹 ]] ,《 [[ 武则天 ]] 》中的 [[ 上官婉儿 ]] ,《 [[ 团圆之后 ]] 》中的 [[ 柳氏 ]] ,《 [[ 秦娘美 ]] 》中的 [[ 婢娘 ]] [[ 婢妹 ]] 等。
闺门旦,多指未婚的青年女性,有闺阁千金,也有小家碧玉。这些人物有的雍荣华贵;有的知书达理;有的多愁善感;有的宽容大度;有的机智聪慧;有的志向远大。《珍珠塔》中的陈翠娥,《人面桃花》中的杜宜春便属此类。
青衣,多为已婚的中年妇女,这类人物大都稳重端庄,如《 [[ 奢香夫人 ]] 》中 [[ 奢香 ]] 、刘淑珠、马皇后,《团圆之后》中的叶氏,《 [[ 搬窑 ]] 》中的 [[ 王宝钏 ]] 等。
彩旦,是性格诙谐、风趣,或刁钻、古怪、刻薄势利的女性人物,如《 [[ 珍珠塔 ]] 》中的 [[ 方朵花 ]] ,《拾玉镯》中的刘媒婆。
老旦,是剧中的老年妇女,如《 [[ 六离门 ]] 》中的 [[ 洪母 ]] ,《半把剪刀》中的曹母等。
武旦,有武功的女性,这些人物多是性格豪爽,胆识过人的妇女,如《 [[ 盗仙草 ]] 》中的 [[ 白素贞 ]] ,《潘安》中的杨娇娇等。
[[File:黔剧4.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3、丑行:黔剧丑行扮演的人物多种多样,有心地善良,语言幽默,行为滑稽的好人;也有奸诈刁恶,悭吝卑鄙、口密腹剑、人面兽心的恶棍。分为官衣丑、褶子丑、童子丑、武丑四类-
官衣丑,指穿官衣,戴纱帽的公卿大夫、文职官员,如《 [[ 殷小姐娶妻 ]] 》中的 [[ 补天阙 ]] ,《怪孝记》中的县官等。
褶子丑,指纨绔子弟、风流公子之类的人物,如《 [[ 老爷世家 ]] 》中的 [[ 大少爷 ]] 等。
童子丑,指少年男性,如《 [[ 双下山 ]] 》中的 [[ 小和尚 ]]
武丑,指擅长武艺、性格机警、幽默风趣的人物,如《挡马》中的焦光普,《刘四姐》中的侯七等。
4、净行:指性格鲁莽、豪放、相貌特异的人,如《 [[ 花田错 ]] 》中的 [[ 周通 ]] ,《团圆之后》中的洪如海,《秦香莲》中的包公等。
==传承保护==
黔剧自诞生到1980年底,20多年来曾先后创作、改编、移植、上演了大量剧目,其中,改编侗剧优秀传统剧目《 [[ 秦娘美 ]] 》,1960年拍摄成舞台艺术影片;创作的彝族历史故事剧《 [[ 奢香夫人 ]] 》,在编、导、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都达到新的水平。该剧1979年9月赴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观摩演出,获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曾荣获中央文化部戏曲创作、演出一等奖。还有苗族历史故事剧《 [[ 张秀眉 ]] 》,以及其它现代戏《山高水长》、《 [[ 血披毡 ]] 》、《考幺女》、《 [[ 把关 ]] 》等,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搬窑》、《 [[ 珍珠塔 ]] 》、《三难新郎》等都受到观众喜爱。<ref>[https://www.360kuai.com/pc/95cf90ca20b96229a?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黔剧的发源地--黔西县] , 快资讯 2020-01-21 </ref>
== 相关视频 ==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