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清 光緒 霽青象耳啣環琮式瓶

增加 1,51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霽青釉始創於[[元代]],一直延燒到[[現代]]。明代早中期霽藍釉主要用於官家祭祀器和陳設器,屬於數量偏少的高檔釉種。霽青釉的呈色可依明萬曆作為主要分期,萬曆中期以後,由於官窯庫存回青料幾乎枯竭,所以[[青花瓷]]和[[藍釉瓷]]款識就用浙料和石子青等國產鈷料書寫,之後清代官窯和民窯繼續燒造霽藍釉瓷器,可是由於鈷料不同,霽青釉發色已非明代早中期蘇料和回青料那種靚麗呈色,而呈現另一種厚重、具油畫質感的深藍色。
 
==特色==
藍釉象耳琮式瓶自[[乾隆]]朝開始流行,以後歷朝均有燒造,為清代官窯傳統品種。因瓶諧音「平」,兩側飾[[象耳]],故有「太平有象」之吉祥寓意,是典型的清代官窯陳設器。
 
藍色在古人眼裡實在算不上吉祥顏色,大凡沾上藍色還有點恐怖。在中國古代陶瓷文明之路上,藍色出現的幾近最晚,[[唐代]]之前沒有絲毫藍色的釉彩跡象。從燒造的偶然性上講,藍色的出現極有可能,但工匠們沒有意識要開掘藍釉產品,所以直到唐早期,[[唐三彩]]的出現才讓藍釉謹慎登場。
 
藍釉入清,一切大變。作為傳統陶器品種的[[霽藍]],名正言順地成為天地日月四大祭器之一,霽藍亦寫作祭藍就源於此。祭祀之器在明初[[朱元璋]]登記後就指定了規矩,《[[大明會典]]》載:「洪武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黃色,日壇赤色,月壇白色,行江西饒州府,如式造解。」圜丘青色即霽青色,就是通常所說藍釉,這種霽藍色,深邃沉著。[[康熙]]藍釉開始分出深淺,深者為傳統霽藍釉,[[祭祀]]常用,而淺者為創新品種,色淡如晴天,故稱天藍釉。天藍釉的影響在有清一代一直持續至清末甚至民國初年。天藍釉在陶瓷中是一種嶄新的釉色,雖同為藍色,但與霽藍釉相差甚遠,而霽藍釉與天藍釉的呈色原理相同,只是程度不一罷了。
==光緒官窯:複製的製造==
不過由於大量又多樣化的製造,光緒時期官窯產出的作品有品質良莠不一的現象。自[[同治]]朝,瓷器就有胎質不夠堅固的問題, 施釉也因此有些疏鬆, 釉色泛粉白、瑩白, 呈色不均。 光緒瓷的胎、釉品質雖較同治瓷稍有提高,但仍是比不上清三代。例如,光緒朝有大量的仿康熙朝的[[青花瓷器]],雖然製造水準高, 但實際上其釉色較白、圖樣有浮突感,器物重量也較輕,缺乏康熙朝瓷器的沉著、穩定的氣韻。
 
[[Category:938 陶瓷雕塑;雕漆]]
3,28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