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明清

增加 10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明清'''是明朝和清朝的二字并称,是1368年至1912年中国历史上实行共和制前最后的两个大一统皇朝。
'''明清'''是[[明朝]]和[[清朝]]的二字并称,是1368年至1912年[[中国历史]]上实行共和制前最后的两个大一统皇朝。
==概述==
明清一般指明朝(1368-1644 ?(1368~1644 ) 和清朝(1644-1912 (1644~1912 ) ,封建制语境里则专指明朝和 [[ 鸦片战争 ]] 之前的清朝(1616-1840 ~1840 年)。明清是 [[ 中国历史 ]] 上最后两个大一统王朝,君主专制登峰造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疆域的基本范围,故常将两代合称为明清。 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后进入近代,多遭列强入侵,主权严重丧失。公元1911年, [[ 辛亥革命 ]] 爆发,清朝统治瓦解,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清朝从后金始,共有十二帝,自此之后,中国进入了共和时期。 明代 [[ 手工业 ]] 和商品经济发达,晚明出现商业集镇和 [[ 资本主义 ]] 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 [[ 明清鼎革 ]] 后,清初推行圈地、投充、逃人、迁海等恶政造成大量百姓流离失所,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停滞逐步落后于 [[ 世界 ]] 。 
==历史==
 明朝由 [[ 明太祖 ]] 朱元璋推翻蒙古人的元朝所建,和后来的清朝一样延续了两百多年之久。虽然清朝的建立者为来自 [[ 满洲 ]] 地区的满族,但由于传统上认为清承明制[3] 、明清不分家[4] 且不实行丞相制,以及两朝中有492年以北京为首都、并居于同一宫殿 [[ 紫禁城 ]] 等因素,史学家常把“明清”并称。例如钱仲联教授提出的 [[ 明清八大家 ]] ,就是用八位散文家代表该两朝的文学辉煌,入选作家中明朝三位,清朝五位。 另外,史学家有时亦将首都同为北京(时称大都)的 [[ 元朝 ]] 也包括进来,合称元明清,而元大都亦位于北京城附近。
==政治制度==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宰相。明朝早期皇帝大权独揽,但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内阁只为 [[ 皇帝 ]] 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 [[ 大学士 ]] 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宣宗时期,由于杨溥、杨士奇、杨荣等三杨入阁,宣宗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从本质上看,内阁是决策机构, [[ 司礼监 ]] 是执行机构(皇帝的执行机构,代表皇帝的意思执行任务),做为决策机构的内阁能量会大一些(大臣敢公开批评皇帝的各种弊端而太监不敢,这点就可以反应出来),内阁和司礼监权利的争夺,实际上是内阁和君主的权利争夺的体现。票拟之法可补救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 
明朝真正完全控制整个朝局的皇帝只有朱元璋和朱棣,尽管如此,明朝却能有276年国祚。其关键点就在于皇权的限制以及内阁优良的缓冲机制,大明正统以后,呈现出君主专制则衰落,内阁掌权则复兴的特点。
 
==疆域==
 明朝疆域最大时东、南至海,北抵西拉木伦河、阴山,西包西藏、云南,东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及哈密。包括内地两京十三省、 [[ 南海 ]] 诸岛,并曾在东南亚旧港等地设有羁縻管理机构,影响力波及整个亚洲和非洲东岸,1662年 [[ 郑成功 ]] 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 [[ 台湾岛 ]] ,在台湾岛设立行政机构一府两县(东宁府,万年两县)正式管理台湾全岛,台湾收归为南明版图。
[[Category:620 中國斷代史]]
64,98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