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明清

增加 27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后进入近代,多遭列强入侵,主权严重丧失。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清朝从后金始,共有十二帝,自此之后,中国进入了共和时期。
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达,晚明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明清鼎革]] <ref>[https://www.sohu.com/a/314628295_327187 明清鼎革——士大夫们的选择],搜狐,2019-05-16</ref> 后,清初推行圈地、投充、逃人、迁海等恶政造成大量百姓流离失所,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停滞逐步落后于[[世界]]。
==历史==
==政治制度==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宰相。明朝早期皇帝大权独揽,但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宣宗时期,由于杨溥、杨士奇、杨荣等三杨入阁,宣宗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 <ref>[https://new.qq.com/omn/20191218/20191218A09UU300.html?pc 明朝大臣的奏折未必能呈到皇帝面前],腾讯网,2019-12-18 </ref> ,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从本质上看,内阁是决策机构,[[司礼监]]是执行机构(皇帝的执行机构,代表皇帝的意思执行任务),做为决策机构的内阁能量会大一些(大臣敢公开批评皇帝的各种弊端而太监不敢,这点就可以反应出来),内阁和司礼监权利的争夺,实际上是内阁和君主的权利争夺的体现。票拟之法可补救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
明朝真正完全控制整个朝局的皇帝只有朱元璋和朱棣,尽管如此,明朝却能有276年国祚。其关键点就在于皇权的限制以及内阁优良的缓冲机制,大明正统以后,呈现出君主专制则衰落,内阁掌权则复兴的特点。
明朝疆域最大时东、南至海,北抵西拉木伦河、阴山,西包西藏、云南,东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及哈密。包括内地两京十三省、[[南海]]诸岛,并曾在东南亚旧港等地设有羁縻管理机构,影响力波及整个亚洲和非洲东岸,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岛]],在台湾岛设立行政机构一府两县(东宁府,万年两县)正式管理台湾全岛,台湾收归为南明版图。
==参考文献==
[[Category:620 中國斷代史]]
59,24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