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琺瑯彩瓷孔雀圖碗

增加 6 位元組, 4 年前
琺瑯彩瓷簡介
傳世琺瑯彩瓷絕大多數屬於[[清宮]]舊藏,加上器表紋樣極其精美細緻,故自[[紫禁城]]開放成為故宮博物院以來,即成為藏家鑑賞追逐的目標。坊間對於此類產品因而也出現「古月軒瓷」,由姓金名成,字旭映,或胡姓畫匠所畫的瓷器等多種說法。時至今日,檢閱相關文獻與檔案,可知幾乎傳世的所有琺瑯彩瓷自盛清後皆收藏於乾清宮中的庫房裡;不僅流傳有緒,而且甚至連同乾隆朝配製的楠木匣一起收貯,明顯地無「古月軒」典藏的史實,也無衍生的胡姓畫匠之說。
「[[金成]]」、「[[旭映]]」,是雍正朝琺瑯彩瓷上經常出現的兩枚印章。尤其是畫有紅彩花卉的作品上,一定看得到這兩枚印章。事實上,從琺瑯彩瓷產燒背景的淵源脈絡來看,康熙朝時西洋畫琺瑯器與技術傳入清宮創燒之際,必須使用原施於金屬胎的琺瑯料施塗於瓷器上。康熙時造辦處尚未能自行提煉彩料,以致許多顏色必須仰賴進口,而透過不同色料的混合才能創造出更多的顏色。在以西洋技術為前導下,一類以金發色的金紅彩,因在清朝前所未見,遂對清宮造成極大的衝擊;康熙和雍正兩位皇帝持續不懈地試驗,冀望能開創出屬於清朝本土的紅色彩料。   據悉,琺瑯彩瓷器是一種極名貴的宮廷禦用瓷,產量極少,僅見于康、雍、乾三朝。清代所有的瓷器都在[[景德鎮]]燒制,唯有琺瑯彩瓷器是在故宮內(一度遷至圓明園)造辦處燒制,是皇室禦賞器,當時都由景德鎮官窯精挑出最潔白細膩之瓷胎,再送往宮中造辦處,由如意館宮廷畫師(而非工匠)再加繪琺瑯彩飾,在爐中以低溫燒成。所以,在歷代瓷器中,琺瑯彩瓷造價最貴,藝術水平最高,被喻為“官窯中的官窯”。   對于它的生產數量,多年來理論界爭論不休。有不完整的歷史檔案顯示,僅雍正八年4月至雍正十三年10月的五年半的時間裏,共燒造瓷胎畫琺瑯500多件。但僅乾隆十八年十一二月份,琺瑯彩瓷制作任務就是400多件,數量之大令人難以置信。所以,琺瑯彩瓷器的存世量最終沒有達成共識。 “先不論琺瑯彩瓷器的真正存世量有多少,事實上,市場難得一見其蹤影,是有錢也買不到!”廣東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梁戊年坦然自己沒有清宮琺瑯彩瓷:“陶瓷收藏家們都以能夠擁有一件清宮琺瑯彩瓷為自豪,一旦擁有也是秘不示人的。”   “清宮收藏的康雍乾三朝琺瑯彩瓷器是非常稀少的,有據可查的是,約有200多件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40余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還有少部分零散于世界各地博物館及私人手中。”曾波強告訴記者,國內大型拍賣行也鮮見清宮琺瑯彩瓷身影,偶有1~2件面市,也多是有瑕疵的,即便如此,也至少可拍至數百萬元。“現時在一些中小型拍賣會上露面的所謂清宮琺瑯彩瓷基本都是‘不開門’,但依然吸引了不少藏家爭搶。”
3,28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