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凤头鹀

增加 1,44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凤头鹀</big> '''|-|[[File:凤头鹀.jpg|缩略图|居中|'''凤头鹀'''[https://p0.ssl.qhimgs1.com/sdr/400__/t013d484690c78ceae0.jpg 原图链接][http://www.360doc.cn/article/54262815_745765851.html 原图链接]]]|-|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 凤头鹀 </br> 拉丁 学名 :Melophus :Emberiza lathami )属小型 </br>界: 动物界 </br>门:脊索动物门 </br>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br>纲:鸟纲 </br>亚 纲:今鸟亚纲</br> 目:雀形目 </br>亚目: 鸣禽 ,以 亚目</br>科:鹀科 </br>属:凤 顶的细长羽冠为特征,与 鹀属 的不同点是羽冠长而发达;尾近方形。雌雄异色,雄鸟羽色艳丽,具长窄的冠羽;雌雄的双翅和尾羽多呈栗红色。一般主食植物 </br> 子。喙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凤头鹀</br>命名者及年代: Gray, 1831 </br>英文名称: Crested Bunting </br>|}
'''[[凤头鹀]]'''<ref>[http://www.360doc.cn/article/54262815_745765851.html 凤头鹀(附图)],360个人图书馆,2018-04-15</ref>(学名:):属小型鸣禽,体重[[21-31]]克,体长[[134-175]]毫米。以头顶的细长羽冠为特征,雄鸟全身几乎均为黑色具蓝色光泽,两翅和尾以及尾上覆羽栗红色。雌鸟具短的褐色羽冠,上体暗橄榄褐色,两翅暗褐色具栗色或栗红色羽缘。尾暗褐色,最外侧一对尾羽几乎全为栗色或栗红色,次一对的外侧尾羽具大的楔状白斑。下体污皮黄色或暗褐皮黄色,胸具窄的黑色纵纹。 凤头鹀为开阔和干燥地区鸟类, 栖息 生活 山麓的耕地和岩石斜坡上,也见于市区和乡村。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在 丘陵 阔地面及矮草地 和低山区活动,而冬季则下到平原,夏季却到较高的山区繁殖。留鸟 部分游荡。 繁殖期 常集群 间多单独或成对 活动, 繁殖 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 季节多结成小群。一般主食植物种子 。主要分布于中国 缅甸、印度等地。
== 特征 ==
''' 雄性 ''' 成鸟(春羽):头、颈、肩、背、腰、尾以及整个下体概 [[ 黑色 ]] ,并带 [[ 蓝绿色金属光泽 ]] ;冠羽较长,长达30mm左右;尾上覆羽深栗色并缘以黑色;尾羽栗红,羽端黑色;翼上覆羽和飞羽鲜栗色,小覆羽具黑缘,而初级飞羽和内侧次级飞羽先端乌黑;尾下覆羽和大腿羽淡栗褐色。腋羽黑色,翼下覆羽栗色。
雄性成鸟(秋羽):所有黑色部分的羽缘均呈橄榄褐色而扩展至全身各羽,而翼覆羽转呈黑褐色,边缘也浅淡。
''' ''' 性成鸟:上体暗褐,缘以 [[ 灰色 ]] ,并具宽大灰褐色纵纹;飞羽外翈,初级飞羽尖端和内侧次级飞羽暗褐,羽轴栗红;翼覆羽棕褐,羽缘浅灰;尾羽棕褐色;大多数外侧尾羽具栗红色楔状斑;耳羽和颊褐色而沾绿;下体 [[ 锈黄 ]] ,颈侧和两胁较暗而沾绿,喉和胸微具暗褐色纵纹  幼鸟:与雌鸟相似,而且部分羽色也似成鸟的秋羽,但冠羽很短或无。虹膜褐色;上嘴近黑色,下嘴基部肉色;脚肉褐色,爪近黑色,爪尖色淡
幼鸟:与雌鸟相似,而且部分羽色也似成鸟的秋羽,但冠羽很短或无。虹膜褐色;上嘴近黑色,下嘴基部肉色;脚肉褐色,爪近黑色,爪尖色淡<ref>[http://www.xzwyu.com/article-14795-1.html 凤头鹀外形特征],行者物语网,2015-1-9</ref>。
== 习性 ==
留鸟,部分游荡。繁殖期间多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季节多结成小群。休息时停歇于电线上或树上,在无树地区,则栖于突出的圆石上。性大胆,不甚怕人,有时人可以靠的很近。春、夏期间雄鸟常站在树梢或电线上起劲地鸣叫,清脆悦耳,雄鸟叫声作“churk”声,但到春季繁殖期则发出一种似 [[ 呼哨子 ]] 的优美动听的声音。雌鸟在筑巢过程中也发出一种似莺类的叫声,其他时期不能听到。此鸟喜在麦田,薯地,油菜地上觅食,地面行走颇似云雀,有时也攀到树干上觅食蝉类和其他昆虫  食物以植物性为主,如麦粒,薯类,杂草种子和植物碎片等,也吃少量昆虫和蠕虫及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
食物以[[植物]]性为主,如麦粒,薯类,杂草种子和植物碎片等,也吃少量昆虫和蠕虫及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ref>[http://www.xzwyu.com/article-14795- 1.html 凤头鹀生活习性],行者物语网,2015-1-9</ref>。== 栖息环境 ==
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等开阔地带和海拔2000-2500米的中高山地区,常出入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松树林林缘地带,尤以河谷、溪流两岸疏林灌丛地带较常见。秋冬季节也出现于山边稀树草坡、农田和树寨附近的树丛和灌木丛中,有时甚至出现在城市的公园和庭院中。
== 繁殖 ==
繁殖期 在5在[[5-8 ]] 月。在印度繁殖期4-8月, 也有的凤头鹀繁殖较晚,在巴基斯坦穆里山麓通常在6月初才开始营巢。当雄鸟站在岩石顶上或高树冠上高耸冠羽发出强烈鸣唱后不久,即进行配对。雌鸟单独负担筑巢工作。对于营巢地的选择性不大,有的巢建于沿岸高坪的草丛中,有的在堤坝或墙壁穴中,也有的在山茶树基部或其他小灌木下方。巢呈深杯状,巢壁疏松,由细草,苇茎杂以根须和苔藓编成,内垫以冗草毛羽等,结构较粗糙松散。每窝产 卵3卵[[3-5 ]] 枚,卵呈灰白色、淡绿白色、灰黄色或污白色,具褐色斑点覆盖于红褐斑上,并多集中于卵的钝端,有时形成小环,卵为椭圆形,大小为17.95-22毫米×13-17毫米。
== 分布范围 ==
''' 世界分布 '''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越南。
''' 中国分布 ''' :浙江江西,湖南,广西,广东, 四川(成都、宝兴、西昌、绵阳、会东、雅安、米易、盐源),云南(西双版纳、泸水、腾冲、潞西、景东、元阳、贡山、澜沧),贵州(遵义、分布兴义、贵定、榕江、罗甸、印江),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东南。常见于中国华中,东南及西南的多草山坡;迷鸟至台湾。
== 种群现状 ==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 [[ 无生存危机 ]] 的物种。
== 保护级别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该物种被列为 [[ 三级 ]] 重点保护野生动物<ref>[http://www.ttpaihang.com/news/daynews/2019/19061413727.htm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简单学习网,2019-06-14</ref>。
== 视频 ==
15,9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