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臺灣藝術

增加 29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創辦宗旨==
於1940年3月發刊的《台灣藝術》,是以大眾為發行對象之綜合文化雜誌。同年1月《[[ 文藝臺灣| 文藝台灣]]》、4月《台灣》相繼創刊,文壇氣勢日漸蓬勃,編輯兼發行人[[黃宗葵]]在「網羅本島藝術之所有領域,將之綜合編輯」的志向中,決意創辦「雖不免淪於通俗之譏」、但基於經營層面能「有別於同人雜誌」的考量,糾合教授學者、文學藝術音樂等文藝工作者,組織成為符合「綜合」字面意義之文化性雜誌。同時代之文藝雜誌多擁相應之會員制文藝團體,以作為執筆者與經費的來源保證,《台灣藝術》獨以黃宗葵之個人資金為起點,在獲得[[許丙]]、[[辜振甫]]、乾元藥行、大日本製糖等工商業界的資金贊助後,殆可維持每月固定出刊、且銷量漸增的穩定狀況。1943年以後時局邁入台灣決戰體制,在《文藝台灣》《台灣文學》等文藝雜誌於同年12月廢刊合併後,被認為具備撫慰從軍者心靈效用的《台灣藝術》,仍持續發行至1944年底方更名為更具戰爭意涵的《新大眾》。1945年10月1日,從內容與用語層面來看顯然已於8月15日前編成的《新大眾》出版,其卷後明示「次號起將變更為國語」,而1946年1月1日出版的《藝華》即為目前可見《台灣藝術》系列雜誌之休止符。
==刊物內容==
創辦《台灣藝術》的發行人黃宗葵,自1932年代於[[東京]]資助「台灣藝術研究會」前身之「文化同好會」起,即與台灣新文學運動結緣。然而真正使《台灣藝術》成為暢銷雜誌的推手,是自1941年9月起接手擔任主編之[[江肖梅]]。江亦自1930年代之初即書寫白話詩、劇本等新文學作品,亦對燈謎、對聯、俳句、川柳等漢日傳統文藝有所涉獵,並能創作如《包公案》《諸葛孔明》等連載通俗作品。兼擅漢文、日文寫作,跨越新舊純粹通俗文學領域的能力與身段,使 [[ 江肖梅 ]] 主編之《台灣藝術》也因此呈現極為彈性與包容之特質,刊載篇章包括詩、小說、劇本等創作,對象為台北帝大教授、來台日本文人、皇民奉公會幹部、電影導演、職業婦女、小學校長等採訪紀錄,畫家、民俗採訪者、文藝作家之對談記事,其中為數眾多的座談會紀錄尤能突顯《台灣藝術》兼具娛樂與教化之綜合雜誌特質。
==活動內容及專訪==
「台灣藝術社」從創刊以來即積極主辦各種座談會,主題包括
「台灣藝術社」從創刊以來即積極主辦各種座談會,主題包括 (一)地方區域特色之「談台南」、「談彰化」、「談新竹」、「談台中」、「談宜蘭」、「談大稻埕」等 (二)台灣文化諸面相如「台灣風俗」「台灣演劇」「台灣音樂」「談台灣代表性作家作品」「談電影」等(三)與國策、戰局推移相關之時代性話題如「談南方進出」「談皇民奉公運動」「談戰線後方女性的決戰生活」「談戰時與健民」「談海洋」「談國民動員」「戰鬥的農村」「談決戰下的家庭園藝」等;結合政治時事與地方文化生活的用心可見一斑。另有由雜誌記者採訪特定對象之特輯記事,如「莎勇之鐘」導演清水宏與明星李香蘭、台灣興行統制會社專務真子萬里、台灣演劇協會專務理事三宅正雄、戲劇家松居桃樓等娛樂藝術界人士;與戰爭文藝政策密切相關的來台訪問旅行之日本文化人小林勝、菊岡久利、林房雄、台北帝大文政學部長、台北女子高等學院主事等;以及充分體現戰爭意義之特定身份人士如陸海軍兵志願者、車掌、戰死者遺族、護士、打字員、高砂鐵工廠女社長等。
(二)台灣文化諸面相如「台灣風俗」「台灣演劇」「台灣音樂」「談台灣代表性作家作品」「談電影」等
(三)與國策、戰局推移相關之時代性話題如「談南方進出」「談皇民奉公運動」「談戰線後方女性的決戰生活」「談戰時與健民」「談海洋」「談國民動員」「戰鬥的農村」「談決戰下的家庭園藝」等;結合政治時事與地方文化生活的用心可見一斑。
座談會與 另有由雜誌記者 採訪 特定對象之特輯 記事, 原為日本近代媒體為了呈現刊物特色 如「莎勇之鐘」導演[[清水宏]]與明星[[李香蘭]] 建立與讀者之共同體意識等目的而發展的操作方式。在《 台灣 藝術》之外,《 興行統制會社專務[[真子萬里]]、 台灣 演劇協會專務理事[[三宅正雄]]、戲劇家[[松居桃樓]]等娛樂 》《台灣新文學》《台灣文學》《 術界人士;與戰爭 文藝 政策密切相關的來 灣》等各時期 訪問旅行 台灣 日本 藝雜誌亦常使用。然而《台灣藝術》更有多場企畫對談會,分別安排楊佐三郎‧吳天賞對談第三回府展;金關丈夫‧楊雲萍 化人[[小林勝]] 池田敏雄‧劉頑椿 [[菊岡久利]] [[ 獻堂‧稻田尹三組對談台灣傳統民俗;豐島與志 ‧濱本浩 ]] 中村哲‧龍瑛宗二組對談社會與 台北帝大 化。在含括了 部長 作家、傳統知識份 台北女 、文化工作者 高等學院主事 身份的對談者之組合中, ;以及 充分 《台灣藝術》對於探討台灣文化現象 戰爭意義 巧思,以及雜誌主事 特定身份人士如陸海軍兵志願 的雄厚人脈關係。以上所列舉之豐富多樣的對談會 座談會與企畫採訪主題,已可窺知《台灣藝術》在 車掌、 爭期台灣文化界中,不欲著眼於發展論爭言說,而是以報導反映現象為目標的務實立場 死者遺族、護士、打字員、高砂鐵工廠女社長等
==座談會與採訪記事==
座談會與採訪記事,原為日本近代媒體為了呈現刊物特色、建立與讀者之共同體意識等目的而發展的操作方式。在《台灣藝術》之外,《[[臺灣文藝|台灣文藝]]》《[[台灣新文學]]》《台灣文學》《文藝台灣》等各時期之台灣文藝雜誌亦常使用。然而《台灣藝術》更有多場企畫對談會,分別安排楊[[佐三郎]]‧[[吳天賞]]對談第三回府展;[[金關丈夫]]‧[[楊雲萍]]、[[池田敏雄]]‧[[劉頑椿]]、[[林獻堂]]‧[[稻田尹]]三組對談台灣傳統民俗;[[豐島與志雄]]‧[[濱本浩]]、[[中村哲]]‧[[龍瑛宗]]二組對談社會與文化。在含括了學者、作家、傳統知識份子、文化工作者等身份的對談者之組合中,充分顯現《台灣藝術》對於探討台灣文化現象之巧思,以及雜誌主事者的雄厚人脈關係。以上所列舉之豐富多樣的對談會、座談會與企畫採訪主題,已可窺知《台灣藝術》在戰爭期台灣文化界中,不欲著眼於發展論爭言說,而是以報導反映現象為目標的務實立場。
在文學創作方面,1937年報紙漢文欄廢止後,《台灣藝術》仍在1941年八月號左右維持漢文欄存在,白話文小說如吳漫沙〈繁華夢〉、李逸濤〈蠻花記〉當為具備文學史語言意義的作品。日文小說創作為《台灣藝術》在新文學層面的最大收穫,如龍瑛宗〈朝燒〉、〈結婚綺談〉張文環〈辣韭罐〉、呂赫若〈藍衣少女〉、〈台灣的女性〉(連載未完)、〈順德醫院〉、西川滿〈嶄新的系圖〉、新垣宏一〈朝晴〉、新田淳〈麵包樹下〉、濱田隼雄〈軍人的父親〉、陳火泉〈蒜〉、楊逵〈父子〉(劇本)、〈萌芽〉等作品,不僅可見1940年代台灣代表性作家發表創作,《台灣新文學》停刊後停筆日久的台灣左翼文學代表作家楊逵,亦在《台灣藝術》重現蹤跡。吳濁流之散文〈南京雜感〉、〈國府要人印象記〉、〈南京要人印象記〉等,亦可視為遊記文學或作為《亞細亞的孤兒》題材之參照。
==文學創作==
在文學創作方面,1937年報紙漢文欄廢止後,《台灣藝術》仍在1941年八月號左右維持漢文欄存在,白話文小說如[[吳漫沙]]〈繁華夢〉、[[李逸濤]]〈蠻花記〉當為具備文學史語言意義的作品。日文小說創作為《台灣藝術》在新文學層面的最大收穫,如[[龍瑛宗]]〈朝燒〉、〈結婚綺談〉[[張文環]]〈辣韭罐〉、[[呂赫若]]〈藍衣少女〉、〈台灣的女性〉(連載未完)、〈順德醫院〉、[[西川滿]]〈嶄新的系圖〉、[[新垣宏一]]〈朝晴〉、[[新田淳]]〈麵包樹下〉、[[濱田隼雄]]〈軍人的父親〉、[[陳火泉]]〈蒜〉、[[楊逵]]〈父子〉(劇本)、〈萌芽〉等作品,不僅可見1940年代台灣代表性作家發表創作,《台灣新文學》停刊後停筆日久的台灣左翼文學代表作家楊逵,亦在《台灣藝術》重現蹤跡。[[吳濁流]]之散文〈南京雜感〉、〈國府要人印象記〉、〈南京要人印象記〉等,亦可視為遊記文學或作為《亞細亞的孤兒》題材之參照。
==通俗性創作==
以大眾為對象的通俗性創作方面,有偵探小說如[[蘇文石]](金關丈夫)〈南風〉、歷史小說如[[江肖梅]]〈包公案〉、〈諸葛孔明〉、〈北條時宗〉、都市小說如葉步月〈血液型〉等。另有集結誌上篇章,或逕出單行本之「台灣藝術社」出版品如西川滿《西遊記》、[[陳逢源]]《雨窗墨滴》、[[稻田尹]]《台灣歌謠集》、台灣藝術社編《愛國詩集》等。
以大眾為對象的通俗性創作方面,有偵探小說如蘇文石(金關丈夫)〈南風〉、歷史小說如江肖梅〈包公案〉、〈諸葛孔明〉、〈北條時宗〉、都市小說如葉步月〈血液型〉等。另有集結誌上篇章,或逕出單行本之「台灣藝術社」出版品如西川滿《西遊記》、陳逢源《雨窗墨滴》、稻田尹《台灣歌謠集》、台灣藝術社編《愛國詩集》等。
 ==影響==無論從執筆者陣容、文章語言、篇章形式內容等層面來看,《台灣藝術》都不是一部可以直截劃定屬性的刊物。涵攝漢詩文到現代詩小說、和漢歷史演義、台灣傳統民俗至電影新劇、地方生活到都市女性樣貌、語言教育與戰地現況等面相,使《台灣藝術》成為名符其實、也是台灣罕見的綜合文化雜誌。《台灣藝術》不但成為研究戰前台灣文化、文學、藝術、社會生活等各層面的重要資料,同時亦可就其跨越戰前與戰後初期的發行其間,縱貫觀察同時期台灣出版媒體的興衰。然或因為其通俗大眾取向,使目前《台灣藝術》在戰後盡皆散易,僅有數份期藏於台灣之公立機構如國家台灣文學館、 [[ 中央研究院 ]] [[ 中央圖書館 ]] 等地,其他多在民間收藏處,實為學界之憾。<ref>張文薰</ref>
21,4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