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臺灣藝術封面 原圖來源
期刊名 臺灣藝術
創刊時間 昭和15年(西元1940年)3月4日
停刊時間 昭和19年(西元1944年)11月?日
起迄卷期 第1卷1號~第5卷11號,共55冊
刊期 月刊
出版地 臺北市建成町一ノ一四二
發行單位 臺灣藝術社

創辦宗旨

於1940年3月發刊的《台灣藝術》,是以大眾為發行對象之綜合文化雜誌。同年1月《文藝台灣》、4月《台灣》相繼創刊,文壇氣勢日漸蓬勃,編輯兼發行人黃宗葵在「網羅本島藝術之所有領域,將之綜合編輯」的志向中,決意創辦「雖不免淪於通俗之譏」、但基於經營層面能「有別於同人雜誌」的考量,糾合教授學者、文學藝術音樂等文藝工作者,組織成為符合「綜合」字面意義之文化性雜誌。同時代之文藝雜誌多擁相應之會員制文藝團體,以作為執筆者與經費的來源保證,《台灣藝術》獨以黃宗葵之個人資金為起點,在獲得許丙辜振甫、乾元藥行、大日本製糖等工商業界的資金贊助後,殆可維持每月固定出刊、且銷量漸增的穩定狀況。1943年以後時局邁入台灣決戰體制,在《文藝台灣》《台灣文學》等文藝雜誌於同年12月廢刊合併後,被認為具備撫慰從軍者心靈效用的《台灣藝術》,仍持續發行至1944年底方更名為更具戰爭意涵的《新大眾》。1945年10月1日,從內容與用語層面來看顯然已於8月15日前編成的《新大眾》出版,其卷後明示「次號起將變更為國語」,而1946年1月1日出版的《藝華》即為目前可見《台灣藝術》系列雜誌之休止符。


刊物內容

創辦《台灣藝術》的發行人黃宗葵,自1932年代於東京資助「台灣藝術研究會」前身之「文化同好會」起,即與台灣新文學運動結緣。然而真正使《台灣藝術》成為暢銷雜誌的推手,是自1941年9月起接手擔任主編之江肖梅。江亦自1930年代之初即書寫白話詩、劇本等新文學作品,亦對燈謎、對聯、俳句、川柳等漢日傳統文藝有所涉獵,並能創作如《包公案》《諸葛孔明》等連載通俗作品。兼擅漢文、日文寫作,跨越新舊純粹通俗文學領域的能力與身段,使江肖梅主編之《台灣藝術》也因此呈現極為彈性與包容之特質,刊載篇章包括詩、小說、劇本等創作,對象為台北帝大教授、來台日本文人、皇民奉公會幹部、電影導演、職業婦女、小學校長等採訪紀錄,畫家、民俗採訪者、文藝作家之對談記事,其中為數眾多的座談會紀錄尤能突顯《台灣藝術》兼具娛樂與教化之綜合雜誌特質。


活動內容及專訪

「台灣藝術社」從創刊以來即積極主辦各種座談會,主題包括

(一)地方區域特色之「談台南」、「談彰化」、「談新竹」、「談台中」、「談宜蘭」、「談大稻埕」等

(二)台灣文化諸面相如「台灣風俗」「台灣演劇」「台灣音樂」「談台灣代表性作家作品」「談電影」等

(三)與國策、戰局推移相關之時代性話題如「談南方進出」「談皇民奉公運動」「談戰線後方女性的決戰生活」「談戰時與健民」「談海洋」「談國民動員」「戰鬥的農村」「談決戰下的家庭園藝」等;結合政治時事與地方文化生活的用心可見一斑。

另有由雜誌記者採訪特定對象之特輯記事,如「莎勇之鐘」導演清水宏與明星李香蘭、台灣興行統制會社專務真子萬里、台灣演劇協會專務理事三宅正雄、戲劇家松居桃樓等娛樂藝術界人士;與戰爭文藝政策密切相關的來台訪問旅行之日本文化人小林勝菊岡久利林房雄、台北帝大文政學部長、台北女子高等學院主事等;以及充分體現戰爭意義之特定身份人士如陸海軍兵志願者、車掌、戰死者遺族、護士、打字員、高砂鐵工廠女社長等。


座談會與採訪記事

座談會與採訪記事,原為日本近代媒體為了呈現刊物特色、建立與讀者之共同體意識等目的而發展的操作方式。在《台灣藝術》之外,《台灣文藝》《台灣新文學》《台灣文學》《文藝台灣》等各時期之台灣文藝雜誌亦常使用。然而《台灣藝術》更有多場企畫對談會,分別安排楊佐三郎吳天賞對談第三回府展;金關丈夫楊雲萍池田敏雄劉頑椿林獻堂稻田尹三組對談台灣傳統民俗;豐島與志雄濱本浩中村哲龍瑛宗二組對談社會與文化。在含括了學者、作家、傳統知識份子、文化工作者等身份的對談者之組合中,充分顯現《台灣藝術》對於探討台灣文化現象之巧思,以及雜誌主事者的雄厚人脈關係。以上所列舉之豐富多樣的對談會、座談會與企畫採訪主題,已可窺知《台灣藝術》在戰爭期台灣文化界中,不欲著眼於發展論爭言說,而是以報導反映現象為目標的務實立場。


文學創作

在文學創作方面,1937年報紙漢文欄廢止後,《台灣藝術》仍在1941年八月號左右維持漢文欄存在,白話文小說如吳漫沙〈繁華夢〉、李逸濤〈蠻花記〉當為具備文學史語言意義的作品。日文小說創作為《台灣藝術》在新文學層面的最大收穫,如龍瑛宗〈朝燒〉、〈結婚綺談〉張文環〈辣韭罐〉、呂赫若〈藍衣少女〉、〈台灣的女性〉(連載未完)、〈順德醫院〉、西川滿〈嶄新的系圖〉、新垣宏一〈朝晴〉、新田淳〈麵包樹下〉、濱田隼雄〈軍人的父親〉、陳火泉〈蒜〉、楊逵〈父子〉(劇本)、〈萌芽〉等作品,不僅可見1940年代台灣代表性作家發表創作,《台灣新文學》停刊後停筆日久的台灣左翼文學代表作家楊逵,亦在《台灣藝術》重現蹤跡。吳濁流之散文〈南京雜感〉、〈國府要人印象記〉、〈南京要人印象記〉等,亦可視為遊記文學或作為《亞細亞的孤兒》題材之參照。

通俗性創作

以大眾為對象的通俗性創作方面,有偵探小說如蘇文石(金關丈夫)〈南風〉、歷史小說如江肖梅〈包公案〉、〈諸葛孔明〉、〈北條時宗〉、都市小說如葉步月〈血液型〉等。另有集結誌上篇章,或逕出單行本之「台灣藝術社」出版品如西川滿《西遊記》、陳逢源《雨窗墨滴》、稻田尹《台灣歌謠集》、台灣藝術社編《愛國詩集》等。


影響

無論從執筆者陣容、文章語言、篇章形式內容等層面來看,《台灣藝術》都不是一部可以直截劃定屬性的刊物。涵攝漢詩文到現代詩小說、和漢歷史演義、台灣傳統民俗至電影新劇、地方生活到都市女性樣貌、語言教育與戰地現況等面相,使《台灣藝術》成為名符其實、也是台灣罕見的綜合文化雜誌。《台灣藝術》不但成為研究戰前台灣文化、文學、藝術、社會生活等各層面的重要資料,同時亦可就其跨越戰前與戰後初期的發行其間,縱貫觀察同時期台灣出版媒體的興衰。然或因為其通俗大眾取向,使目前《台灣藝術》在戰後盡皆散易,僅有數份期藏於台灣之公立機構如國家台灣文學館、中央研究院中央圖書館等地,其他多在民間收藏處,實為學界之憾。[1]


註釋

  1. 張文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