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鄞山寺

增加 4,87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鄞山寺是台灣清領中期寺廟的典型代表,尤其是一種傳統客家古建築最完善的代表作。鄞山寺目前仍保持一百七十多年前的原貌,燕尾式屋脊曲線向上飛揚,構成一組豐富的天際線景觀,脊上泥塑及剪黏精美可見。泥塑多為人物,剪黏則多為花草主題,豐富了屋脊之裝飾。
 
鄞山寺格局平整,兩殿兩廊兩護龍,構成四合院式平面,圍出天井的空間,氣氛幽雅。柱子主要分佈在中央建築中,並分為三款,反映不同的尊卑等級。寺中的棟樑、屋架採用「二通三瓜」、「二通五瓜」、「疊斗」等手法,是台灣傳統建築常見的基本形式,結構簡明而不複雜,並且高度適中,便於觀察。較特殊一點是將主神定光古佛的事蹟融入雕塑中,處處顯示了工匠之巧手慧心。以風水的角度來看,鄞山寺位處『蛤蟆穴(蝦蟆穴)』廟前的那口半月池是蛤蟆的嘴。蛤蟆的雙眼在是廟後的水井。在台灣現存的汀州會館只有兩座,除淡水的鄞山寺外,另一座位於彰化市火車站旁的定光古佛廟。
鄞山寺位於淡水區鄧公里鄧公路15號,建於清道光3年(1823年),寺內奉祀定光古佛,為現今台灣唯一保存完整的清時會館。定光古佛神像為軟身塑法,神態十分逼真,是鄞山寺的特色之一,其他如龍柱、螭虎圍爐等構圖及雕痕嚴密渾厚的手法,為全台僅見。
 
鄞山寺的建築依蛤蟆形設計,傳說寺址擁有蛤蟆穴的好風水,廟前水池象徵蛤蟆嘴部,而廟後兩口水井則為眼睛,過去每逢鄞山寺鳴鐘,必有地方民宅會失火燒毀,後經地理師解釋,係寺廟所在地點好風水,運氣日隆之故。地方民宅人士便在寺廟前豎立一根釣竿,作釣蛤蟆狀以破壞其風水;果真奏效,不再有民宅失火,而廟後象徵眼睛的水井,其中一口水質混濁污黑,據說是蛤蟆眼睛被釣竿釣到了。如今二口水井都加蓋封閉,井水一清一濁則有待考證了。
淡水鄞山寺中供奉泥塑的定光佛軟身神像,神態安詳莊嚴,栩栩如生。軟身神像的作法是以木料作出有關節的骨架,再敷上灰泥做成的。這尊神像據說是自福建武平縣巖前祖師廟中迎回的,十分珍貴。<ref>[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8/c28093245/old/new_page_10.htm 鄞山寺-台灣古蹟]</ref>
 
道光年間古寺,淡水唯一的二級古蹟,寺內古物雲集,栩栩如生的定光古佛駐守其中─歷史悠久的鄞山寺是少見的人文瑰寶。因位於鄧公里學府路與鄧公路口,故又稱鄧公廟,是福建汀州移民的會眾場所,所以又稱「汀州會館」,是臺灣僅有的汀州會館之一。定光古佛聽說為真人化身,一雙眼睛十分明亮。寺後有兩口井。一清一濁,非常奇怪。是淡水的重量級古廟,也為先人開拓淡水的歷史,留下最完整的見證。
 
 
一、定光佛傳奇
定光佛是閩西客家人所信仰的神祇,清代隨著汀州移民來到臺灣。相傳定光佛法號自嚴,為唐宋年間的高僧,俗家姓鄭,泉州同安人。根據史書記載,定光佛於十一歲出家,得道後在汀州一代傳揚佛法。十七歲時,為地方除去蛟患,之後又陸續除去了危害鄉民的巨蟒猛虎。八十二歲(淳化五年)坐逝。事後,他曾於汀州遭匪寇圍攻時現身退敵,當地居民於是上奏朝廷,獲得御賜匾額,封祂住過的地方為定光院,定光佛也就從此成為祂的尊號。
 
 
鄞山寺的定光古佛是少見的軟身塑像;所謂軟身塑像是指,在製作好的木製骨架上,敷以灰泥,栩栩如生,神態嚴肅,與一般廟宇中的木雕神像全然不同,另外也有人傳言,定光古佛是為金身菩薩。目前臺灣的定光佛寺,除了淡水鄞山寺外,還有建於乾隆年間的彰化定光庵。不過定光庵目前部份建築已拆除,只保留正殿。
 
 
嚴謹、精巧的空間安排,是鄞山寺建築上的一大特色。從寺前的廣場欣賞這座百年古剎,可以輕易地發現,中央的三川殿建築華麗,屋脊高翹,其後的正殿又比三川殿更為雄偉壯觀。相較之下,左右的兩側護室就顯得樸實狹小。這種前低後高,強調中央的建築,明白的表示著尊卑地位的差異。
 
除了建築形式的差異外,寺內的空間分佈及裝飾手法,也都清楚的強調正殿尊貴不可侵犯的地位。走入三川殿,兩側簡單渾厚的八角柱,將整個殿堂烘托的莊嚴肅穆。緊接在三川殿後,是明亮的中庭和幽靜高大的正殿。這一明一暗、一低一高的空間安排,使正殿顯得更加神秘幽深。
另外兩側較為簡樸的護室,則是早期提供汀州鄉民集會,居住的會館。其中左、右護室內,高低不一的格局安排,同樣也具顯示階級地位的意義。不過目前會館的功能有所轉變,現今只有左護室的後廳保持開放,供奉當年捐建者神位。
由於定光佛寺的歷史久遠,寺內的一磚一瓦都是極有價值的古寶,因此引來盜賊的注意。劍童、印童還有幾尊古老的神像都被人偷走,甚至連屋頂上的雕花天花板,也遭盜取。幸好歷經幾次竊災,定光古佛仍然安然無恙。不過為了讓定光佛可以永遠的留在鄞山寺裡,護佑汀州子孫,他們還特地將定光佛上鎖,以策安全。
據說鄞山寺為汀州移民所建,由於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移民淡水者日增,於是汀州移民集資捐地蓋廟,以護衛汀州移民。而廟中所祀之定光古佛乃不遠千里從汀州迎來鎮寺護民,故而信徒直稱該廟為定光佛寺。
鄞山寺建寺後少有大規模的整修,除咸豐八年(西元1858年)曾整修正殿及屋頂外,一直維持原貌,蓋其寺體結構完整之故。民國80年首度大修,但堪用之物材則一律保存,俾使其維持建寺之原始風貌。最近的一次修整再民國84年完成,歷時一年,耗資千萬。整個修護工程完成依照寺廟原本的建築結構,就連使用的色彩與材料,也是經過嚴格仔細的考據,三川殿前「古剎重光」的匾額變為這次修護工程,留下最忠實的紀錄。騷人墨客至此,能不思古吟唱,援筆暢書?
鄞山寺創建的時代背景,是因為嘉慶、道光之後,臺北地區的汀州籍移民日漸增多。但清代的汀州移民在人數或是勢力方面,都遠不如閩南的漳泉與粵東的潮汕移民。所以鄞山寺不但是移民心靈的寄託,同時也兼具有汀州及移民的「會館」的功能。所以淡水鄞山寺殿身左右護室有些客房,提供同鄉出外謀生或考試的暫居之地。
光緒年間,汀籍人士來臺客遊者日多,其中大陸汀州人士與仕紳,與已經落籍本地的汀籍移民,在寺產的管理權責上發生糾紛。之後遂立碑公議,鄞山寺祀業歸本地的汀籍移民管理。日治時期由於來臺的汀籍移民日漸減少,鄞山寺所兼具的會館功能逐漸喪失意義,而成為純粹宗教禮佛之地,在每年農曆正月五日定光古佛誕辰,都會舉行盛大的祭典。
8,29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