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91
次編輯
變更
鄞山寺
,無編輯摘要
嚴謹、精巧的空間安排,是鄞山寺建築上的一大特色。從寺前的廣場欣賞這座百年古剎,可以輕易地發現,中央的三川殿建築華麗,屋脊高翹,其後的正殿又比三川殿更為雄偉壯觀。相較之下,左右的兩側護室就顯得樸實狹小。這種前低後高,強調中央的建築,明白的表示著尊卑地位的差異。
除了建築形式的差異外,寺內的空間分佈及裝飾手法,也都清楚的強調正殿尊貴不可侵犯的地位。走入三川殿,兩側簡單渾厚的八角柱,將整個殿堂烘托的莊嚴肅穆。緊接在三川殿後,是明亮的中庭和幽靜高大的正殿。這一明一暗、一低一高的空間安排,使正殿顯得更加神秘幽深。 另外兩側較為簡樸的護室,則是早期提供汀州鄉民集會,居住的會館。其中左、右護室內,高低不一的格局安排,同樣也具顯示階級地位的意義。不過目前會館的功能有所轉變,現今只有左護室的後廳保持開放,供奉當年捐建者神位。 由於定光佛寺的歷史久遠,寺內的一磚一瓦都是極有價值的古寶,因此引來盜賊的注意。劍童、印童還有幾尊古老的神像都被人偷走,甚至連屋頂上的雕花天花板,也遭盜取。幸好歷經幾次竊災,定光古佛仍然安然無恙。不過為了讓定光佛可以永遠的留在鄞山寺裡,護佑汀州子孫,他們還特地將定光佛上鎖,以策安全。 據說鄞山寺為汀州移民所建,由於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移民淡水者日增,於是汀州移民集資捐地蓋廟,以護衛汀州移民。而廟中所祀之定光古佛乃不遠千里從汀州迎來鎮寺護民,故而信徒直稱該廟為定光佛寺。 鄞山寺建寺後少有大規模的整修,除咸豐八年(西元1858年)曾整修正殿及屋頂外,一直維持原貌,蓋其寺體結構完整之故。民國80年首度大修,但堪用之物材則一律保存,俾使其維持建寺之原始風貌。最近的一次修整再民國84年完成,歷時一年,耗資千萬。整個修護工程完成依照寺廟原本的建築結構,就連使用的色彩與材料,也是經過嚴格仔細的考據,三川殿前「古剎重光」的匾額變為這次修護工程,留下最忠實的紀錄。騷人墨客至此,能不思古吟唱,援筆暢書? 鄞山寺創建的時代背景,是因為嘉慶、道光之後,臺北地區的汀州籍移民日漸增多。但清代的汀州移民在人數或是勢力方面,都遠不如閩南的漳泉與粵東的潮汕移民。所以鄞山寺不但是移民心靈的寄託,同時也兼具有汀州及移民的「會館」的功能。所以淡水鄞山寺殿身左右護室有些客房,提供同鄉出外謀生或考試的暫居之地。
光緒年間,汀籍人士來臺客遊者日多,其中大陸汀州人士與仕紳,與已經落籍本地的汀籍移民,在寺產的管理權責上發生糾紛。之後遂立碑公議,鄞山寺祀業歸本地的汀籍移民管理。日治時期由於來臺的汀籍移民日漸減少,鄞山寺所兼具的會館功能逐漸喪失意義,而成為純粹宗教禮佛之地,在每年農曆正月五日定光古佛誕辰,都會舉行盛大的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