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克里米亚战争

增加 16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克里米亚战争 ''' ,在 [[ 俄罗斯 ]] 又称为东方战争( [[ 俄语 ]] :Восточная война),是1853年至1856年间在 [[ 欧洲 ]] 爆发的一场战争,是 [[ 俄国 ]] 与英、法为争夺 [[小亚细亚半岛| 小亚细亚 ]] 地区权利而开战,战场在 [[ 黑海 ]] 沿岸的 [[ 克里米亚半岛 ]] 。作战的一方是 [[ 俄罗斯帝国 ]] ,另一方是 [[ 奥斯曼帝国 ]] [[ 法兰西帝国 ]] [[ 大英帝国 ]] ,后来 [[ 撒丁王国 ]] 也加入这一方。一开始它被称为“第九次俄土战争”,但因为其最长和最重要的战役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爆发,后来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亚战争是 [[ 俄罗斯人 ]] 对抗欧洲的重要精神象征,最终以俄方求和签订巴黎和约作结。
==战争的起因==
这场战争的表面起因是宗教问题。俄罗斯向奥斯曼帝国提出为保护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东正教徒,要求在奥斯曼境内的“圣地” [[ 巴勒斯坦 ]] 建立俄罗斯的保护地,这个要求被 [[ 君士坦丁堡 ]] [[ 苏丹 ]] 拒绝,新教徒也反对俄罗斯在巴勒斯坦建立据点的企图。俄罗斯在苏丹拒绝后决定以此作为采取军事行动的理由。1853年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断交并开始占领多瑙河流域的 [[ 土耳其 ]] 附属国。
战争的真正原因是奥斯曼帝国内部逐渐地瓦解,俄罗斯认为这是其向欧洲扩张的好机会,尤其是获得一个通向 [[ 地中海 ]] 和占领 [[ 巴尔干半岛 ]] 的好机会。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统治此时显然摇摇欲坠,而俄罗斯则想争取获得对 [[ 达达尼尔海峡 ]] [[ 博斯普鲁斯海峡 ]] 的控制。 [[ 英国 ]] [[ 法国 ]] 反对俄罗斯的扩张,它们不希望俄罗斯获得这些战略要地以维持它们自己在 [[ 东南欧 ]] 的势力和利益<ref>[http://www.kongjun.com/ztarts/20140228/44035.html 克里米亚——几度春秋几度易手],空军网 , 2014-2-28</ref>。
==战争过程==
1853年7月,俄罗斯出兵占据 [[ 多瑙河 ]] 流域,以及进攻两个奥斯曼土耳其的属国: [[ 瓦拉几亚 ]] [[ 摩尔达维亚 ]] ,同年10月, [[ 奥斯曼土耳其 ]] 向俄罗斯宣战。1854年3月底英国和法国与奥斯曼土耳其结盟,一同对俄罗斯宣战。1855年撒丁王国加入这个同盟。奥地利帝国虽一直没有参战,但亦陈兵在边境,在奥斯曼土耳其同意下,奥军就曾进入瓦拉几亚及摩尔达维亚,要胁俄罗斯奥地利会参战,迫使俄罗斯后来从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撤军。1854年9月,联军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并围攻俄罗斯 [[ 黑海舰队 ]] 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 塞瓦斯托波尔 ]] 被围攻近一年后,联军占领了这个重要的堡垒,此后俄军退出克里米亚半岛,并向联军投降。
==战争的后果==
克里米亚战争的后果之一是 [[ 奥地利 ]] [[ 普鲁士 ]] 和俄罗斯之间的神圣同盟终止。普鲁士在这场战争中持中立,战后普鲁士与俄罗斯的关系变好,与奥地利的关系变坏,而俄奥之间的关系恶化。英国与法国在战后也开始与俄罗斯修好,因此奥地利日趋孤立。到此为止奥地利在 [[ 德意志邦联 ]] 中仍处支配地位,但这个地位日益减弱,而普鲁士的地位则日益增高。由此欧洲各强国之间的势力均衡开始产生对奥地利不利的变化。奥地利势力的削弱同时也造成萨丁尼亚不断增强,使萨丁尼亚在 [[ 意大利 ]] 统一运动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1861年,在法国的支持下撒丁成功地建立意大利王国<ref>[http://history.eastday.com/h/20180302/u1a13709492.html 远在黑海之滨的克里米亚战争,如何影响意大利的统一进程],东方网, 2018-3-2 </ref>。
==参考文献==
111,53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