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折叠编辑本段 == 简介[1]白兰瓜是甜瓜的一种,原产于美国,美国人把它叫"蜜露"。1944年,美国土壤学和水土保持专家罗德民趁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问兰州的机会,托他将种子带到兰州,白兰瓜自此 白兰瓜白兰瓜名扬中国。河西走廊的气候及各种自然条件适合白兰瓜的生长,故白兰瓜也曾称雄河西。地近沙漠的民勤县,阳光辐射强烈,昼夜温差甚大,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使白兰瓜富含糖分,品质优秀,瓜肉淡绿且呈半透明状,宛如翡翠(间或也有杏黄色)。其瓜味甘甜、汁液丰富、香气浓郁、芳醇爽口,真是"色如玉、甜如蜜",不愧瓜中一绝。==
折叠编辑本段由来1943年,时任甘肃省建设厅厅长的张心一博士,邀请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罗德明博士来 [1]白 兰 州帮助研究解决干旱问题。罗德明认为兰州很适宜种植 瓜是 甜瓜 ,并答应回国后捎 的 一 些"蜜露"瓜 种, 在兰州试种。次年元月 原产于美国 ,美国 副总统华莱士在访华途经兰州时,亲自将罗德明捎的人把它叫"蜜露" 瓜种子交给张心一。1954年经张心一组织在兰州地区的砂田里试种成功,因种子系华莱士携来兰州,故将此瓜起名"华莱士",以示纪念。建国后一度改名为"兰州瓜",1956年,时任甘肃省省长的邓宝珊先生,取此瓜皮纯白而获源于兰州之意,提意更名为"白兰瓜",沿用之今 。
白兰瓜在兰州试种成功后 1944年 , 便被推广到皋兰忠 美国土壤学 和 、 水 阜、什川、石洞等乡村,经40多年栽培已成为皋兰传 土保持专家罗德民趁美国副总 统 特产。这种瓜,每亩种1200余株,植株强壮,每株留瓜1枚。群众将其生长状况概括为:"四个扁担八个叉,四十八片叶子一个瓜" (即每株4枝主秧,8枝侧秧,48片叶子留瓜一个)。瓜重约1.5公斤,含糖量一般达12%左右,好的可达16%左右,瓤厚汁丰,脆而细嫩,吃时瓜糖盈口,甜美清凉,满颊清香,直透心脾,有"如露如蜜"之说。群众戏曰:"白 华莱士访问 兰 瓜拌炒面,笑死尕老汉"。过去主要在旱砂田种植,近年来,随着地膜覆盖和大棚技术 州 的 推广 机会 , 开始采用大棚套小棚,再压地膜的 托他将 种 植方式种植,提高了瓜品质量,提早了上市时间,效益大增。现在,种植面积约2000多亩,亩产1500公斤左右,年可产瓜300多万公斤,除供应 子带到 兰州 市场外,还销往全国10多个省市 , 并打入香港国际市场。特别是忠和产的大暑 白兰瓜 ,皮白瓤绿,籽腔小,肉厚汁多,含糖量高,堪与瓜地相连的兰州青白石出口 自此 名 产媲美 扬中国 。
折叠编辑本段 河西走廊的气候及各种自然条件适合白兰瓜的生长,故白兰瓜也曾称雄河西。 地近沙漠的民勤县,阳光辐射强烈,昼夜温差甚大,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使白兰瓜富含糖分,品质优秀,瓜肉淡绿且呈半透明状,宛如翡翠(间或也有杏黄色)。 其瓜味甘甜、汁液丰富、香气浓郁、芳醇爽口,真是"色如玉、甜如蜜",不愧瓜中一绝。 ==由来== 1943年,时任甘肃省建设厅厅长的张心一博士,邀请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罗德明博士来兰州帮助研究解决干旱问题。 罗德明认为兰州很适宜种植甜瓜,并答应回国后捎一些"蜜露"瓜种,在兰州试种。 次年元月,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在访华途经兰州时,亲自将罗德明捎的"蜜露"瓜种子交给张心一。 1954年经张心一组织在兰州地区的砂田里试种成功,因种子系华莱士携来兰州,故将此瓜起名"华莱士",以示纪念。 建国后一度改名为"兰州瓜",1956年,时任甘肃省省长的邓宝珊先生,取此瓜皮纯白而获源于兰州之意,提意更名为"白兰瓜",沿用之今。 白兰瓜在兰州试种成功后,便被推广到皋兰忠和、水阜、什川、石洞等乡村,经40多年栽培已成为皋兰传统特产。种瓜,每亩种1200余株,植株强壮,每株留瓜1枚。 群众将其生长状况概括为:"四个扁担八个叉,四十八片叶子一个瓜" (即每株4枝主秧,8枝侧秧,48片叶子留瓜一个)。 瓜重约1.5公斤,含糖量一般达12%左右,好的可达16%左右,瓤厚汁丰,脆而细嫩,吃时瓜糖盈口,甜美清凉,满颊清香,直透心脾,有"如露如蜜"之说。 群众戏曰:"白兰瓜拌炒面,笑死尕老汉"。过去主要在旱砂田种植,近年来,随着地膜覆盖和大棚技术的推广,开始采用大棚套小棚,再压地膜的种植方式种植,提高了瓜品质量,提早了上市时间,效益大增。 现在,种植面积约2000多亩,亩产1500公斤左右,年可产瓜300多万公斤,除供应兰州市场外,还销往全国10多个省市,并打入香港国际市场。 特别是忠和产的大暑白兰瓜,皮白瓤绿,籽腔小,肉厚汁多,含糖量高,堪与瓜地相连的兰州青白石出口名产媲美。 == 特征== 一年生匍匐或攀援草本;茎、枝有棱,有黄褐色或白色的糙硬毛和疣状突起。 卷须纤细,单一,被微柔毛。叶柄长8-12厘米,具槽沟及短刚毛;叶片厚纸质,近圆形或肾形,长、宽均8-15厘米,上面粗糙,被白色糙硬毛,背面沿脉密被糙硬毛,边缘不分裂或3-7浅裂,裂片先端圆钝,有锯齿,基部截形或具半圆形的弯缺,具掌状脉。 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数朵簇生于叶腋;花梗纤细,长0.5-2厘米,被柔毛;花萼筒狭钟形,密被白色长柔毛,长6-8毫米,裂片近钻形,直立或开展,比筒部短;花冠黄色,长2厘米,裂片卵状长圆形,急尖; 。 雄蕊3,花丝极短,药室折曲,药隔顶端引长; 。 退化雌蕊长约1毫米。雌花:单生,花梗粗糙,被柔毛;子房长椭圆形,密被长柔毛和长糙硬毛,花柱长1-2毫米,柱头靠合,长约2毫米。 果实的形状、颜色因品种而异,通常为球形或长椭圆形,果皮平滑,有纵沟纹,或斑纹,无刺状突起,果肉白色、黄色或绿色,有香甜味; 。 种子污白色或黄白色,卵形或长圆形,先端尖,基部钝,表面光滑,无边缘。花果期夏季。
成熟的白兰瓜呈圆球形,个头均匀,皮色白中泛黄,外形十分美观。切开后瓤口碧绿,肉厚汁多,脆而细嫩,清香扑鼻。
折叠编辑本段 == 分布==
全国各地广泛栽培。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也广泛栽培。兰州居多~
白兰瓜的产地在甘肃省兰州青白石乡,是素负盛名的"白兰瓜之乡",这里生产的白兰瓜是甘肃传统出口产,也是甘肃省兰州市著名的瓜类特产,在当地的种植历史有五十多年,是当地特色农产品 。白兰瓜原名叫"蜜露",1944年由美国引种到兰州 。
折叠编辑本段渊源本种为我 白兰瓜原名叫"蜜露",1944年由美 国 最早利用为果品的瓜类,《诗经》等古籍多有之,发掘材料如马王堆女尸胃中已常见,贾思勰《齐民要术》称为小瓜,以别于古已有之的冬瓜(大瓜)。因本种栽培悠久,品种繁多,果实形状、色泽、大小和味道也因品 引 种 而异,园艺上分为数十个品系,例如普通香瓜、哈密瓜、白 到 兰 瓜等均属不同的品系 州 。
折叠编辑本段习性白兰瓜性喜干燥,适宜在干旱地区 ==品 种 植。兰州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中部,属于大陆性气候,雨量少,日照强,昼夜温度大,对于白兰瓜的生长和糖份积累十分有利。==
折叠编辑本段品种大暑白兰瓜,属厚度非网纹甜瓜,为主要栽培品种。生育期120天,瓜圆形,单瓜重1.5一2公斤 。皮洁白,阳面略带黄晕,肉厚,绿色,汁多味香,极甜,含糖量14%左右,是主要外销品种 。
小暑白兰瓜,生育期11O天,因其上市早,栽培面积颇大,但其品质远不如大暑白兰瓜。实呈椭圆形,肉桔红色,俗称"红瓤子",单瓜重1.5公斤左右, 皮 光滑,乳 洁 白 色 ,阳面 淡 略带 黄 色 晕 ,肉 较薄,2.8厘米左右 厚,绿色 ,汁多味 较淡 香,极甜 , 可溶性固形物 含 量9.34糖量14% 。1980年以后种植的还有小暑绿瓤白兰瓜 左右 , 绿肉C-81,73-2等。 是主要外销 品 质极佳 种 。
折叠编辑本段栽培 小暑 白兰瓜 采用砂田小行棚加塑料大棚双覆盖促成 ,生育期11O天,因其上市早, 栽培 ,较传统单用 面积颇 大 棚或小行棚覆盖栽培 , 具有早上市、 但其 品质 好的优点,而且还能有效避开病害高发期,从而增加经济效益 远不如大暑白兰瓜 。
l、选地:宜选用周边开阔 实呈椭圆形,肉桔红色 , 小气候优越的新砂地作栽培用地。在上年秋按播种行施入基肥 俗称"红瓤子" , 用量为每亩施腐熟牛粪2000公斤、磷酸二铵25公斤、油渣或豆渣100公斤、磷肥30 单瓜重1.5 公斤 左右,皮光滑,乳白色,阳面淡黄色,肉较薄,2.8厘米左右 , 施入后整平整实 汁多味较淡 , 平覆砂石后喷足水分留待备用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34% 。
2、品 1980年以后 种 选择: 植的还有 小 熟红 暑绿 瓤白兰瓜 、大熟白兰瓜、黄河蜜 ,绿肉C-81,73-2 等 。 品 种 质极佳 。
3、大棚搭建:塑料大棚的跨度和长度依地块而定。一般宽度为3.5~5.5米,长度为70~90米,过长不利于管理。于播种前7~10天(2月25日左右)扣好大棚,以利地温回升,备足种植行搭建小棚用的竹竿、薄膜,大棚用膜一般可使用两季。==栽培==
4、播种:播种以3月初为宜,先将种子 白兰瓜采 用 纱布包好,用55℃温水浸泡种子,使之在温水中自然冷却。12 砂田 小 时后 行棚加塑料大棚双覆盖促成栽培 , 较传统单 用 清水冲洗,盛籽容器置于25~30℃恒温下催芽,达到催芽标准后进行播种。每穴播2粒(若种子较珍贵也可选饱满种子l粒/穴),一般行株距为0.55~0.75米×0.75米,密度为1300株/亩。播后立即在 大棚 内按播行搭 或 小行棚 覆盖栽培,具有早上市、品质好的优点,而且还能有效避开病害高发期 , 并将薄膜拉紧压严 从而增加经济效益 。
5 l 、 田间管理选地:宜选用周边开阔,小气候优越的新砂地作栽培用地。
(1)苗期管理: 在上年秋按 播 后10天左右开始出苗。一般2周左右即达苗齐。随着苗子长大,气温渐升,日间应对大棚通风换气。白天逐渐掀开大棚两端,夜间压紧,同时对小 种 行 棚的通风也要循序加大 施入基肥 , 一般将行棚内温度控制在30~32℃左右 用量 为 宜 每亩施腐熟牛粪2000公斤、磷酸二铵25公斤、油渣或豆渣100公斤、磷肥30公斤 , 至苗龄"5叶期" 施入后整平整实 , 视天气情况可逐渐撤去小行棚 平覆砂石后喷足水分留待备用 。
(2)整枝与辅助授粉、品种选择: 采用孙蔓3-2-1整枝法。花期宜采用工人辅助授粉,以保证正常坐 小熟红瓤白兰瓜、大熟白兰 瓜 。授粉一般在上午进行 、黄河蜜等品种 。
(3)通风换气、大棚搭建: 通风时间和强度要根据白兰瓜不同生育阶段和当日气象条件确定。幼苗期正值早春,棚外气象因素多变,通风应小些,只是在中午通风4~5小时即可。随着幼苗生长,外界变暖,可逐渐增 塑料 大 通风量,延长通风时间。一般要求白天 棚 内30~35℃为宜,夜间最低温 的跨 度 不应低于15℃。坐果以后,为促进果实膨大 和 糖分积累,白天更应加大通风量,摄天气情况,白天可拉开大棚两端棚膜。后期高温天气甚至可在大棚两侧分段卷膜开通风口,夜间闭合。若遇连阴天,更要注意延 长 通风时间,以降低棚内湿 度 依地块而定 。
(4)病虫害防治:大棚甜瓜主要病虫害有:猝倒病、蔓枯病、白粉病、疫病、叶斑病、病毒病和蚜虫等。①猝倒病:防治时应以培育壮苗为主要目标,并做好轮作倒茬,以提高植株抗性,也可用敌可松液喷根防治。②蔓枯病:发现病株应立即用代森锰锌喷布全株,以后每隔5~7天喷一次,也可用福尔马林100倍液涂抹病处。③白粉病: 一般 多在甜瓜生育中后期发病 宽度为3.5~5.5米 , 主要危害叶片,发现病叶就及时全面喷一次农药。可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长度为70~1000倍液喷布,也可用25%粉锈宁3000倍液防治。④蚜虫:可用蚜虫净烟雾剂防治 90米 , 也可用1000倍液乐果液喷布 过长不利于管理 。
6、采收:白兰瓜与黄河蜜同属 于 厚皮甜瓜中晚熟种。这两个品种从 播种 到采收共用120 前7~10 天 (2月25日 左右 。其中 )扣好大棚 , 雌花开放到果实成熟需55天,除了依据果实发育时间采收外 以利地温回升 , 还可根据这两个品 备足 种 成熟时 植行搭建小棚用 的 固有色泽采收。采收时可轻压脐部稍感有弹性外 竹竿、薄膜 , 还要特别注意果实触地部分的皮色。白兰瓜果实触地部皮色如果已转变成乳白色,富有光泽,黄河蜜转变成橙黄色或金黄色。果实就已充分成熟,即 大棚用膜一般 可 采收 使用两季 。
折叠编辑本段营养白兰瓜不仅香甜可口,富有营养,还有清暑解热、解渴利尿、开胃健脾之功效 (2)整枝与辅助授粉:采用孙蔓3-2-1整枝法 。 折叠编辑本段吃法白兰瓜白兰瓜"酿白兰瓜" 花期宜采用工人辅助授粉 , 是五十年代,由"西 以保证正常坐 瓜 灯"、"西瓜盅"演变而来的烹调新秀,它作为 。授粉 一 种特殊风味, 般在上午 进 入名馔佳肴 行 列 。
==采收== 主料:熟透的 白兰瓜 一 与黄河蜜同属于厚皮甜瓜中晚熟种。这两 个品种从播种到采收共用120天左右。
辅料:糯米100克 其中 , 葡萄干50克,水淀粉25克 雌花开放到果实成熟需55天 , 除了依据 果 脯100克,核桃仁100克,瓜脯100克,猪板油100克,白糖200克 实发育时间采收外 , 玫瑰糖300克 还可根据这两个品种成熟时的固有色泽采收 。
制法:采收时可轻压脐部稍感有弹性外,还要特别注意果实触地部分的皮色。
1、糯米泡洗干净 白兰瓜果实触地部皮色如果已转变成乳白色 , 用小火煮透装入碗内 富有光泽 , 上笼蒸约半小时晾温 黄河蜜转变成橙黄色或金黄色 。 猪板油去油皮,改刀为小丁 果实就已充分成熟 , 入开水锅中烫透捞出,沥去水分 即可采收 。
2、果脯、瓜脯、桃仁改刀为丁。葡萄干去蒂洗净。然后将果脯、瓜脯、葡萄干放入盆内,加白糖100克,玫瑰糖20克,搅拌成馅。==营养==
3、把 白兰瓜 洗净去皮 不仅香甜可口 , 切平两端 富有营养 , 从瓜尾四分 还有清暑解热、解渴利尿、开胃健脾 之 一处切开,去籽,装入拌好的甜馅,盖上瓜盖,放入凹盘内上笼蒸约半小时,晾凉换装凹盘 功效 。
4、炒勺上火,投入原 ==吃法== "酿白兰 瓜 汁;加水100克,再加乘余的白糖 " , 用水淀粉勾薄芡 是五十年代 , 撒上剩余的玫瑰糖,兑碗内晾凉,上桌时淋浇白兰 由"西 瓜 上即食。 灯"、"西 瓜 藏八宝 盅"演变而来的烹调新秀 , 色彩绚丽,莹美如玉,味甜如蜜,瓜汁 它作为一种特殊 风味 独有 , 软烂爽口,为清暑解热 进入名馔 佳肴 行列 。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折叠编辑本段忌讳多吃会引起易引起腹泻 主料:熟透的白兰瓜一个辅料:糯米100克,葡萄干50克,水淀粉25克,果脯100克,核桃仁100克,瓜脯100克,猪板油100克,白糖200克,玫瑰糖300克 。
参 == 參 考 资料來源 =={{Reflist}} 1.甜瓜 . [2016-12-29[Category: 370 植物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