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伯氏疏螺旋體

增加 616 位元組, 4 年前
形態學
==微生物學==
===形態學===
'''伯氏疏螺旋體'''以研究員Willy Burgdorfer的名字命名,他於1982年首次分離出'''伯氏疏螺旋體'''細菌 。B. burgdorferi與其他螺旋體相似,因為它的外膜和內膜之間有一層肽聚醣薄層。但是,外膜缺少脂多醣。它的形狀是平坦的波浪。寬度約為0.3μm 長度約為5至20μm。。伯氏疏螺旋體是 已知引起萊姆病的物種複合體,統稱為伯氏疏螺旋體 。burgdorferi 。B. burgdorferi 是一種微需氧運動型螺旋體,兩端各有7到11個捆綁的周質鞭毛 ,可使細菌在低粘度和高粘度培養基中移動,這與其高毒力因子有關 。B. burgdorferi與其他螺旋體相似,因為它的外膜和內膜之間有一層肽聚醣薄層。但是,外膜缺少脂多醣。B. burgdorferi菌體圓柱狀,它的形狀是平坦的波浪。細長、柔軟、彎曲呈螺旋狀,寬約0.2~0.3μm,長度最多可延展15~20μm;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核質組成,細胞壁有壁酸和脂多糖,細胞壁的外面有一層薄而具有彈性的鞘膜,擁有數根鞭毛,使其具有強運動性;側鞭毛使 B. burgdorferi即使身處相對高黏性等的惡劣環境,依然可維持其運動,由於在溫度33℃下最易生存,且屬微好氧菌,可生長於人體、蝨子中腸道、實驗動物...等<ref>[http://microbiology.scu.edu.tw/MIB/micro/bacteria/B3.htm 伯疏氏螺旋體屬]微生物的世界</ref> 伯氏疏螺旋體是          
===代謝===
伯氏疏螺旋體B. burgdorferi是生長緩慢的微需氧螺旋體,倍增時間為24至48小時。它是少數沒有鐵就可以生存的細菌之一,用錳酶代替了所有的鐵硫簇酶,從而避免了許多病原菌在獲取鐵時面臨的問題。
12,1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