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台北孔廟

增加 6,60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center>''' 台北孔廟'''<br><img src="https://www.travel.taipei/image/64112/1024x768"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www.travel.taipei/zh-tw/attraction/details/86 圖片來自台北旅遊網]</small>
|}
 
'''臺北孔子廟''',現在位於[[臺灣]][[臺北市]][[大同區]]大龍街275號。創建於清光緒5年(西元1879年),至清光緒10年(西元1884年)竣工。日本明治40年(西元1907年)日人為建立日語學校,拆除孔廟。日本大正14年(西元1925年),臺北士紳多人成立[[臺北聖廟建設籌備處]],綜理募建事宜,消失的臺北孔廟又再次復建。
*孔廟在劉銘傳任[[臺灣巡撫]]時,每年均如期舉行盛大祭孔典禮,為臺北讀書人之盛事。清光緒17年(西元1891年)邵友濂繼任巡撫之後,派員赴福建添購祭祀用器,敦聘禮官樂師來臺北教習。
*清光緒21年(西元1895年) 未戰爭,日軍進駐臺北孔廟,台灣進入日治時代,至聖先師及先賢牌位多被損毀,禮器與樂器亦遺失,建築物逐漸遭到荒廢,祭孔典禮也隨即停止。
*日本明治40年(西元1907年)日人為建立日語學校(即今日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前身),拆除孔廟,利用其址建造第一高等女學校。
*民國61年(西元1972年)七月,正式成立「臺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隸屬民政局,由民政局長兼主任委員。
*臺北孔廟 <ref>[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90&id=212 臺北孔廟],交通部觀光局,</ref> 興建時,因經費不足,沒有興建明倫堂。臺灣光復後,於民國42年(西元1953年)籌建三層樓之明倫堂,民國44年(西元1955年)動工興建,至民國45年(西元1956年)落成。
依孔廟形制,明倫堂應在大成殿東側,但臺北孔廟明倫堂卻在大成殿西側,受限於東廡與外牆的距離及佈滿老樹的關係,而選在西側建置明倫堂。
*萬仞宮牆、泮池
正南邊的庫倫街,可以看到一座高大的照牆,即為孔廟必備的「萬仞宮牆」。 萬仞宮牆之典故出自論語子貢曰「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寓意孔夫子學問道德高深,若要求取上進,並無捷 徑,唯有進黌門或泮宮(皆是[[古代學校]])潛心修習,才能窺其堂奧。
臺北市孔廟的萬仞宮牆四字書於牆外側,牆內側則彩繪一隻麒麟,傳說它是仁獸,有麒麟送子之寓意。
[[泮池]]位於萬仞宮牆之後,為一個半月形的水池。古時[[宅第]]或[[寺廟]]之前常有半月形水池,具有防災、調節暑熱及風水之象徵意義。
孔廟的泮池,除有同樣的作用外,尚有泮宮之水的意義,即學校所附之水池之意。泮池中有一座三孔的石拱橋,稱為泮橋,橋面彎曲如虹,兩側圍以石雕竹節形欄杆。橋頭欄杆以文筆柱頭作為裝飾, 高風亮節與 [[ 振興 ]] 文運之象徵。 *欞星門[[櫺星門]]是孔廟[[必備]]的建築。以山東曲阜孔廟為例,櫺星門有如牌坊。臺灣彰化孔廟的櫺星門則有屋頂,形狀如門樓。臺北市孔廟的櫺星門,面寬七間,採用歇山重簷式屋頂,如一座殿堂,與曲阜之孔廟[[迥然不同]]。 櫺星門的入口中央,有一對精美的蟠龍石柱,石材大多購自泉州。石柱上可看到兩種不同色澤的石材,青綠色的稱為「青斗石」,乳白色的稱為「泉州白石」。牆上也有各種花鳥圖案的石雕,採用簡潔的花鳥題材,表現出孔廟的文雅氣息。 孔廟櫺星門不畫門神,門板上有一百零八枚突出的門釘,此為遵循古制的門扇作法。櫺星門的木結構由臺灣本地的匠師所完成。 *儀門儀門又稱[[大成門]],乃是進入大成殿之主門。儀門面寬五間,它的左右各又闢門,與山東曲阜孔廟相同。左為[[金聲門]],右為[[玉振門]]。 儀門走廊亦用石柱,但未雕龍;廊牆上嵌有交趾陶飾。以中門兩旁的木雕『螭龍圍爐』窗最具特色。螭龍 為龍生九子之一,無角,古時多用於建築或家具上之雕刻題材。螭龍圍爐是以數對龍構成香爐之圖形,線條流暢,雕工精煉,堪稱傑作。 走入儀門內,兩側放置[[鏞鐘]]與[[晉鼓]],為[[釋奠禮]]之樂器。儀門的樑架使用「二通三瓜式」,即有二根通樑,三個瓜柱。瓜柱形如金瓜,且有鬚腳,向下包住通樑。這種構造具有很強的抗震力,對於地震頻繁的臺灣非常有用。 儀門的樑架還有一項特色,即是左右的細部雕琢不同。古代建屋時常聘請兩位匠師,分別負責左右各半的雕刻。尺寸一樣,雕刻花樣可自由發揮。當日本昭和3年(西元1928年)臺北市孔廟儀門施工時,設計者王益順請來兩組木雕匠師分別在左右兩邊施工,如今可以仔細的觀察,欣賞這種左右各異的特色。 *東廡、西廡大成殿與儀門、東廡與西廡共同形成合院,為孔廟的[[核心]]部分。東廡與西廡如同古時住宅的護室或廂房,它的屋頂較低,內部神龕奉祀孔子傑出的弟子及歷代弘揚儒學有功的先儒先賢共一百五十四位。 東廡與西廡互為對稱,屋頂較簡單,室內樑架的雕琢也較為簡樸。走廊的柱子一字排開,石柱上看不到對聯、題字,為遵循孔廟一貫的規矩,所謂不敢在孔夫子門前賣文章之典故。其斗栱裝飾有螭龍圖案,具備中國南方建築靈巧之美。 *大成殿屹立於寬廣的花崗石庭院中央。祭孔時,正獻官、分獻官及陪祭官遵照古禮分列站在庭院中特定的位置。大成殿是孔廟的主殿,奉祀至聖先師孔子之牌位。大成殿立於很高的臺基上,有階梯可登。在大成殿之前,有一座突出的平臺,稱為丹墀,為祭孔時安置樂器並供佾生獻佾舞之場所。丹墀前有御路,上面刻雲龍。 大成殿面寬五間,進深六間,共用42根巨柱。採用重簷歇山式屋頂,有兩層屋頂,四周設走馬廊,沿屋簷迴廊可繞行一周。形制宏偉且結構嚴謹,為臺灣近代少見的巨大建築。 大成殿的走馬廊石柱皆採用泉州白石,殿前中央立有一對蟠龍柱。蟠龍柱皆出自泉州惠安一帶的匠師所作。 大成殿的屋脊中央有一座七級寶塔,寶塔為鎮殿避邪的象徵。兩端燕尾翹起之處又立有兩支筒狀物,筒狀物稱為通天筒。立於鰲魚之上,筒身盤龍,據說是宋朝[[朱熹]]感念孔子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乃於泉州孔廟屋頂立通天筒以示崇敬,此後閩南地區的孔廟皆沿襲此傳統。另有一說為秦始皇焚書坑儒,士子為保經書,乃將書籍藏於竹筒內,為紀念護書有功的竹筒,乃豎立通天筒於屋脊之上。規帶上有七十二隻泥塑梟鳥,這些裝飾都有典故及傳說。 大成殿正中央神龕奉祀至聖先師孔子牌位,左右牆奉祀四配(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 亞聖孟子)與十二哲(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顓孫師、朱熹)等牌位。大成殿殿內上方置有八角藻井,共有二十四支斗栱向中央集中,斗栱上升四層後,再減為十六支斗栱收至頂心,有如輻射狀,至為壯麗。藻井四角落有四隻蝙蝠雕飾,諧音為「賜福」。 藻井兩旁有斜櫺的天花板,可遮擋屋頂的桁木與樑架,亦可使天花板通風,裝飾與實用兼顧。 *崇聖祠崇聖祠係奉祀孔子五代祖先的殿堂,包括肇聖王木金父公、裕聖王祈父公、詒聖王防叔公、昌聖王伯夏公與啟聖王叔梁紇公等。 旁邊配祀孔子的兄長、四配之父與先儒先賢之父等。此等安排,實與中國的宗族倫理制度有關;孔廟之佈局,與家廟或宗祠有相通之處。 崇聖祠面寬五間,崇聖祠室內的樑架與儀門一樣,採露明方式,可以看到屋樑及瓜柱之雕飾。它的屋架使用「三通五瓜式」,即有三支通樑與五支短柱。瓜柱作成金瓜形與木瓜形,表現力道之美。最上面的獅座,雕出馱負大脊桁重量之架勢,栩栩如生。 *明倫堂依古制孔廟為學廟,旁邊必有學校。故在孔廟旁蓋明倫堂以講習經典,教育學生明人倫之道。明倫堂落成於民國45年(西元1956年),其造型仿金鐘與玉磬建造而成。 今日明倫堂仍具古代講堂學習之功能,並經常舉辦講座、讀經、書法、南管等研習課程及多項藝文活動。 *義路從黌門進去,經過禮門可通往櫺星門及泮池。禮門與義路分列左右,是孔廟中軸主要殿堂的入口,只闢單門。 *泮宮黌門與泮宮,皆為孔廟的大門,分列左右。有些孔廟將黌門與泮宮建成牌坊或門樓的形式。 臺北孔廟的黌門(西邊門)與泮宮(東邊門),皆是雙重簷式的門樓,屋脊作燕尾起翹,中闢拱門,兩側開圓窗。 == 參考文獻 == {{reflist}}
1,6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