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增加 11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敔(拼音:yǔ,注音:ㄩˇ,粤拼:jyu5)是中国汉代乐器,曾流通于全国各大城市。又名龃出,《诗经·周颂·有瞽》有提及“鞉磬祝围”,“围”即敔,故敔也称“围”。
'''敔'''(拼音:yǔ,注音:ㄩˇ,粤拼:jyu5)是中国[[汉代]][[乐器]],曾流通于全国各大[[城市]]。又名龃出,《诗经·周颂·有瞽》有提及“鞉磬祝围”,“围”即敔,故敔也称“围”。 敔的形状像 [[ 伏虎 ]] ,木制涂漆,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铻(即木片)。演奏时,奏者要站在敔旁,把敔放在木架上,以籈刮动发声,表示 [[ 音乐 ]] 的停止。敔仅用于古代宫庭雅乐跟祭祀音乐的结束时演奏。古书《尚书·益稷》提及“合止柷敔”,柷示意音乐的开始,敔则示意停止。
==历史==
籈的形制以及演奏敔的方法,历代各有变化。 [[ 东汉 ]][[ 郑玄 ]] 注《 [[ 尚书 ]] 》:“敔,状如伏虎,背有刻,以物栎之,所以止乐。”西晋 [[ 郭璞 ]] 注《尔雅》:“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铻刻,以木长尺栎之。”《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唐朝奏敔:“碎竹以击其首而逆刮之,以止乐也。”宋代聂崇义《三礼图》在敔下说明“今唐礼,用竹长二尺四寸,破为十茎,于敔背横栎之。”从这些注解不难察觉,籈的材质和 [[ 设计 ]] 随时间经过而有变化,早期甚至没有专门的形制,后来以木长尺, [[ 唐朝 ]] 改用末端分散的竹片,宋代则规定末端纵切为十段。察今日所见形制,则有三种分别: *如[[台南孔子庙]]所用籈,将竹筒的末端破成竹篾。 *[[故宫]]所藏中和韶乐敔则是将竹筒末端剖半、剩下的一半破为竹篾。
*如 台南孔子庙所用籈,将竹筒的末端破成竹篾。*故宫所藏中和韶乐敔则是将竹筒末端剖半、剩下的一半破为竹篾。*如 [[嘉义县| 嘉义 ]] 祭孔所用,为数条竹篾绑成一束。 此三种形制各地不一,竹篾数目有时也不守十条之数,如 [[ 北京故宫 ]] 所藏金漆彩画敔,即将半截 [[ ]] 筒析为24条细竹篾。至于演奏,早期只刮动背上的鉏铻,唐以后开始有击打虎首的作法,今日所见,则多半在敔头上敲三次后,再在敔背上的鉏横扫三次。
敔自身形制变化不大,大致上都在鉏铻排列上。常见的有两种:
*鉏铻分列型:如台南孔子庙所藏,二十七齿分为三列。传世 [[ 文物 ]] 中,又有三列各九齿以及三列齿数不一致而共二十七齿的分别。 *鉏铻同列型:如《皇朝礼器图式》以及今日所见 [[ 中和韶乐 ]] 敔,二十七片紧密排成一列。又有敔背上有方槽,插入木片为略可活动之鉏铻;以及鉏铻完全固定不动两种。
其中,依据鉏铻的形状,又分两种。
*木片状。
 * [[ 楔子 ]] 或三角状。 宋代聂崇义《三礼图》所载图形,即为楔子状同列鉏铻。 [[ 韩国 ]] 李氏 [[ 朝鲜 ]] 正祖李算下令编纂的《春官通考》,以及今日国立古宫 [[ 博物馆 ]] 所藏白虎敔也是此形制。
==视频==
70,9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