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下後龍溪橋

增加 34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center>'''下後龍溪橋'''<br><img src="https://farm8.staticflickr.com/7494/15661581934_5dd1447263_b.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elevation.maplogs.com/ 圖片來自Houlong Township]</small>
|}
'''下後龍溪橋'''是 一座鐵路[[橋樑]] 位於[[台灣]][[苗栗縣]][[後龍溪]]上的 一座鐵路[[橋樑]] ,連接[[苗栗縣]][[後龍鎮 (台灣)|後龍鎮]][[後龍車站]]與[[龍港車站]],1988 ~1990 至1990 年於舊橋下游側重建新橋  ==沿革與設計==第一代下後龍溪橋由於鋼梁逾齡鏽蝕,排洪斷面不足,為了維持行車安全,[[臺灣鐵路管理局|台鐵局]]將該橋納入「[[鐵路沿線老舊橋梁重建工程]]」項目重建
=== 第一代橋 ===
用途為公路鐵路兩用橋,橋墩結構混凝土;圓形沉箱深度9公尺,長度319公尺,孔數為10孔至16孔,跨度19.2公尺,上承式鋼梁橋 ,是單線鐵路現狀已拆除。 「下後龍溪橋」跨越[[後龍溪]],位于[[後龍車站]]至公司藔(今[[龍港車站]])區間;該橋的鐵路橋部分於1922年完工公路橋的部分則在1933年7月開工,橋寬設計5.5公尺、橋長319公尺,1934年10月26日竣工,同月30日上午11時舉行典禮。<ref>[文章網址 說明],來源,文章日期</ref>
=== 第二代橋 ===
下後龍溪 由於 長度534.6公尺,橋墩結構 筋混凝土單圓柱懸臂式;沉箱深度20公尺,跨度19.8公尺上層建築簡支預力箱型 逾齡鏽蝕 ,27孔數 排洪斷面不足,為了維持行車安全,[[臺灣鐵路管理局|台鐵局]]將該橋納入「[[ 複線 鐵路 沿線老舊橋梁重建工程]]」項目重建 再使用中 新橋(第二代橋)建造於第一代橋下游側約100至200公尺處,由[[中華顧問工程司]]細部設計、[[行政院]][[中華民國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民工程公司|榮民工程處]]承包。該橋自1988年(民國77年)4月4日開工,1990年10月12日完成東主正線通車,10月24日完成西主正線通車,1991年6月22日起[[後龍車站]]至[[白沙屯車站]]間啟用雙單線[[调度集中系统|中央控制行車制(CTC)]]行車。
== 現況 ==
===第一代橋===
1990年停用後,橋梁上部的鋼鈑梁被[[臺灣鐵路管理局|台鐵]]立即拆除,交由台鐵鋼梁隊再利用,或是就地標售;下部結構的[[橋墩]]因為與[[台1線]]公路橋(舊[[後龍溪橋 (台1線)|後龍溪橋]])共用而保留。在[[台1線]]縱貫公路後龍~通霄段和[[後龍溪橋 (台1線)|後龍溪橋]]拓寬后<ref>交通部:[[中華民國]]81年《交通年鑑》,[[臺北市]],1993年10月10日,頁286~290。</ref>,原一代橋墩停用<ref>〈原後龍大橋舊[[橋墩]]未拆 不阻礙水流〉,《[[中國時報]]》,1995年12月20日,第14版。</ref>, 已於近年拆除。
===第二代橋(現役中)===
配合「新港溪橋及其引道改建工程」([[後龍車站|後龍站]]高架化工程)施工,2003年5月起,原複線橋梁近[[後龍車站]]端的橋上設置臨時號誌站,以短距離單線鐵路連結[[後龍車站]]站場<ref>杜怡和,〈後龍站高架化工程〉,[[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鐵道情報]]》第145期(2003年7月號)。</ref>;至2009年6月30日[[後龍車站|後龍站]]高架車站正式啟用後,二代橋橋頭端恢復為[[复线铁路| 複線]]。
== 其他紀事 ==
36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