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後龍溪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下後龍溪橋是一座鐵路橋樑位於台灣苗栗縣後龍溪上的,連接苗栗縣後龍鎮後龍車站與龍港車站,1988至1990年於舊橋下游側重建新橋。
沿革與設計
第一代下後龍溪橋由於鋼梁逾齡鏽蝕,排洪斷面不足,為了維持行車安全,台鐵局將該橋納入鐵路沿線老舊橋梁重建工程」項目重建。
第一代橋
用途為公路鐵路兩用橋,橋墩結構混凝土;圓形沉箱深度9公尺,長度319公尺,孔數為10孔至16孔,跨度19.2公尺,上承式鋼梁橋 ,是單線鐵路現狀已拆除。
「下後龍溪橋」跨越後龍溪,位於後龍車站至公司藔(今龍港車站)區間;該橋的鐵路橋部分於1922年完工公路橋的部分則在1933年7月開工,橋寬設計5.5公尺、橋長319公尺,1934年10月26日竣工,同月30日上午11時舉行典禮。
第二代橋
第二代橋長度534.6公尺,橋墩結構鋼筋混凝土單圓柱懸臂式;沉箱深度20公尺,跨度19.8公尺 上層建築簡支預力箱型梁,27孔數,複線鐵路再使用中。 新橋(第二代橋)建造於第一代橋下游側約100至200公尺處,由中華顧問工程司細部設計、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民工程處承包。該橋自1988年(民國77年)4月4日開工,1990年10月12日完成東主正線通車,10月24日完成西主正線通車,1991年6月22日起後龍車站至白沙屯車站間啟用雙單線中央控制行車制(CTC)行車。
現況
第一代橋
1990年停用後,橋樑上部的鋼鈑梁被台鐵立即拆除,交由台鐵鋼梁隊再利用,或是就地標售;下部結構的橋墩因為與台1線公路橋(舊後龍溪橋)共用而保留。在台1線縱貫公路後龍~通霄段和後龍溪橋拓寬後,已於近年拆除。
第二代橋(現役中)
配合「新港溪橋及其引道改建工程」(後龍站高架化工程)施工,2003年5月起,原複線橋梁近後龍車站端的橋上設置臨時號誌站,以短距離單線鐵路連結後龍車站站場至2009年6月30日後龍站高架車站正式啟用後,二代橋橋頭端恢復為複線。[1]
其他紀事
由於下後龍溪橋與下南勢坑溪橋、龍港車站、下三叉河橋相距不遠,橋梁改建時一併完成後龍車站至白沙屯北號誌站之間的複線化與鐵路線形調整,工程單位一併實施下列改建工程: 重建後龍車站至龍港車站之間的下南勢坑溪橋(長118.8公尺)。 重建龍港車站南側的下三叉河橋(長297公尺)。
第二代下後龍溪橋完工後,台鐵於橋南設立「後龍靖海」碑,並於碑座鑲上〈鐵路沿線廿四座老舊橋樑重建紀要〉及〈下後龍溪橋重建記〉,說明橋梁重建始末。 [2]
影片
參考文獻
- ↑ 海線唯一高架化 新後龍火車站啟用,大紀元,2009-06-30
- ↑ [https://www.rb.gov.tw/public/files/artsinfo/1526559910-0.pdf 鐵路改建工程局三十週年 工程實務論文集],鐵路改建工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