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D小调第九交响曲

大小無變化,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作品125 [[英语]]: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是[[贝多芬]]于1818至1824年间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也是他完成的最后一部交响曲。该作品是[[古典音乐]]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
该作品篇幅宏大,演奏全曲需约一小时<ref>[https://www.sohu.com/a/213922182_210193 今晚「[[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与你一起拂去一切愁思,迎接新年!] ,搜狐,2017-12-31</ref>。贝多芬也是首个在交响曲中使用人声的主流[[作曲家]]。末乐章的歌词由[[德国]][[诗人]][[ 弗里德里希·席勒]] 的《[[欢乐颂]]》An die Freude中部分诗句改编而成。该作品的别称“合唱”由此而来。
时至今日,《第九交响曲》仍在世界文化界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该曲第四乐章部分乐段经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整理后,以《欢乐颂》(Ode to Joy)之名成为[[欧洲]]联盟的官方盟歌。于2003年,交响乐的手稿在[[伦敦]]的苏富比拍卖行以330万美元的天价售出,印证了其价值。正如苏富比的手稿部负责人史提芬·路博士(Dr. Stephen Roe)指出:“这是人类的一大创举,足以和[[莎士比亚]]的《[[哈姆萊特]]》与《[[李尔王]]》平起平坐。”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 亦于2001年9月4日将[[柏林国立图书馆]]收藏的《第九交响曲》手稿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当中。
==创作历程==
此交响曲最初由[[伦敦 ]] 爱乐协会]] (The Philharmonic Society of London,今皇家爱乐协会)于1817年委托贝多芬创作。贝多芬1818年开始创作,1824年初完成全曲。此时其《第八交响曲》已出版达十二年之久。早于1793年,贝多芬便试图为席勒的《欢乐颂》谱曲,但草稿已经散佚。贝多芬之前的一些作品也为此作品奠下了基础。1810年代初,贝多芬在草稿本中写下了一些乐思。第二乐章谐谑曲的旋律可追溯到贝多芬作于1815年的一首赋格。
1808年创作的《合唱幻想曲》,形式上与[[钢琴 ]][[ 协奏曲]]相似,在最后也加入了合唱和独唱;与该作品一样,人声的旋律先由器乐奏出,而该旋律与《第九交响曲》亦有类似之处。往更早看,《合唱幻想曲》的主题亦在1795年左右的一首名为“回馈的爱”的歌曲中有所体现。
末乐章声乐的导入部,对贝多芬而言是一大难题。贝多芬的朋友安东·辛德勒(Anton Schindler)后来回忆道:“当他开始创作第四乐章时,(他心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挣扎。他致力找出一个适当的方式,引出[[席勒]]的《欢乐颂》。一天,他走进一个房间,大声叫道‘我找到了,我刚刚找到了’。接着他给我看了草稿,上面写着‘让我们为不朽的席勒唱出颂歌’。”然而这句话也没有出现在最终版本上。贝多芬之后也不断修改了这部分,最终才成为今日的引子。
113,08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