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B小调第6号交响曲

增加 11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b小调第6号交响曲 ''' ,作品74,Pathétique是 [[ 俄国 ]] 作曲家 [[ 柴可夫斯基 ]] 的作品,也是他最后完成的音乐 [[ 作品 ]] 。于1893年2月至8月期间创作。同年10月28日于圣彼德堡作首演,九天之后,柴可夫斯基便逝世了。经作曲家生前修改过的版本,则于11月18日由Eduard Nápravník在 [[ 纪念 ]][[ 音乐会 ]] 中演出。 而在 [[ 莫斯科 ]] 的首演,则于12月16日由Vasily Safonov [[ 指挥 ]] 演出。
作曲家最初为此曲定了标题,称为“热情”( [[ 俄语 ]] :Патетическая (Patetičeskaja)),也曾打算称为“标题”(俄语:Программная (Programmnaja)),最终选择了前者。 然而,现时出版的乐谱,通常都已使用了 [[ 法语 ]] 的翻译名字:Pathétique, [[ 翻译 ]] 出来便成了“悲怆”(和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的译法相同)。自此便沿用至今。
==结构==
本乐曲共为分四个乐章:
第1 [[ 乐章 ]] :慢板(Adagio)- 不太过分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行板(Andante)-稳定的中速(Moderato Mosso)-行板(Andante)-持续的中速(Moderato assai)-活跃的快板(Allegro vivo)-原本的行板(Andante come prima)-稳定的行板(Andante mosso),4/4,b小调 - D大调 - 调性不明确 - B大调
由多个不同速度和 [[ 旋律 ]] 段所组合而成的乐章。由 [[ 巴松管 ]] 奏出低音旋律, [[ 小提琴 ]] 部奏出第一主题,随后有较快的主题变奏,引领至既浪漫又有沉思之意的D大调第二主题。当第二主题以渐弱形式完结时,既有动感又有愤怨之意的乐段突然出现。铜管乐器基定音鼓主导的乐团爆炸性旋律是第1乐章的高潮,也是最悲愤的乐段。随后第二主题再次出现(B大调变奏)。最后乐章安静地完结。全乐章既有代表沉思、灰暗和悲伤的慢乐段,亦有不安和激动的快乐段,互相交接起来,形成极端的 [[ 情绪 ]] 起伏。
第2乐章:优雅的快板(Allegro con grazia),5/4,D大调 - b小调 - D大调
复三段体曲式的类似圆舞曲,但却采用了当时极少用上的五拍子,因而被称为“跛行 [[ 华尔兹 ]] ”("limping" waltz)。A段第一主题由 [[ 大提琴 ]] 奏出,木管及后和应;小提琴随即奏出第二主题,同样再由木管和应,并带回第一主题,弦乐作最后的回应及带入小结尾。B段先由 [[ 定音鼓 ]] 引领下,以弦乐主导以小调写成的第一副题及第二副题,经过过场段后,乐队重新回到A段,最后的结尾段一直保持中等音量,最后以弦乐的拨弦和管乐的弱长音下结束。 
第3乐章:非常活泼的快板(Allegro molto vivace),12/8及4/4的复合节奏,G大调 - E大调 - G大调
一个夹杂 [[ 黑色 ]] 谐谑曲风格的进行曲,激昂中却暗藏不安的情绪。
第4乐章:忧伤的慢板(Adagio lamentoso),3/4,b小调 - D大调 - b小调
以暗淡和绝望的 [[ 音色 ]] 所写成的乐章,预示著悲剧的结果。先由小提琴部奏出悲哀的高音主题,之后由平静的D大调乐段取代。而悲哀的高音主题在全曲中不断出现。最后由大提琴和低音号奏出如葬礼曲般的低音旋律淡出,似乎暗示了 [[ 作曲家 ]] 的死亡命运。 ==参考文献==
35,70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