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台鐵鳳山溪橋

增加 4,619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台鐵鳳山溪橋'''<br><img src="https://2.bp.blogspot.com/-zTTz…”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台鐵鳳山溪橋'''<br><img src="https://2.bp.blogspot.com/-zTTzP_StkP8/W0c_BZNyNNI/AAAAAAAAacA/qjMkiGETglQ93LVo_dgn9eDYcD1izYtVQCLcBGAs/s640/2017-10-08-20-08-24.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taiwanrailwaymemories.blogspot.com/2018/07/blog-post_99.html?m=0 圖片來自臺鐵印象 Taiwan Railway Memories]</small>
|}
'''鳳山溪橋'''是位於[[台灣]][[新竹縣]][[竹北市]]北方,跨越[[鳳山溪]]上的一座鐵路[[橋樑]],連接[[縱貫線 (北段)|縱貫線]][[新豐車站]]與[[竹北車站]]。現役橋梁於1989年9月完成、同年11月7日西正線通車、12月21日東正線通車。

鐵橋曾經是鋼鐵構造的實驗場,每興建一座鐵橋就是一次的挑戰,不同構造系統的組構方式是鐵橋設計的重點。台灣的磚拱鐵路橋,最著名的有鳳山溪橋和被地震震毀的魚藤坪橋。<ref>[http://www.livehere.com.tw/p1-7-2.html 舊山線百年風情畫],三義 在地生活</ref>

==橋梁結構==
上部結構:上承式預力梁橋

下部結構:圓形單柱混凝土橋墩與沉箱基礎

全長:738.3公尺(2,422英尺)

寬度:雙線橋梁

最大跨度:32.1公尺(105英尺)

橋墩數:22

上游橋樑:大鳳山溪橋(國道1號)

下游橋樑:鳳山溪橋(台1線)

== 沿革與設計 ==
===第一代橋===
1887年(清[[光緒]]13年)[[福建臺灣巡撫]][[劉銘傳]]奏請[[清朝]]政府興建[[基隆]]至[[台南]]的鐵路,同年8月26日成立[[全臺鐵路商務總局]],隔年(1888年)[[大稻埕車站 (鐵道部) |台北]]至[[新竹]]段鐵路開工,1893年11月全線通車。

1893年時,[[鳳山溪]]河床內分為主流心與副流心,兩河道以一個沙洲隔開。北側的主流心緊鄰鳳山崎懸崖下方,鐵路橋以200呎鋼桁梁1孔跨越。接著,沙洲上打入4座木排樁架為[[橋墩]],架設3孔50呎鋼鈑梁,而沙洲南側副流心的上方,則架設120呎鋼桁梁1孔。最後,副流心以南的溪埔,就用總長180呎的一群小跨距木排架越過,抵達南橋台。

===第二代橋===
1895年起[[日本]][[台灣日治時期|統治台灣]],1899年開始由臺灣南、北兩端建設[[縱貫線 (鐵路)|縱貫線鐵路]],其中北部基隆至新竹路段係就地改建原本的[[臺灣鐵路 (清朝)|清代鐵路]],稱為北部改良線。

橋北端接近鳳山崎的地方先建築2小孔18呎跨度紅磚拱橋,接著主跨為2孔150呎上承式普拉特式桁架梁,再以6孔80呎上承式小型桁架架設,全長265.86公尺,橋面坡度千分之10(北往南下坡),橋墩與橋台採用紅磚及石材砌築,部分橋墩為沉箱基礎。

===第三代橋===
自1927年[[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開始,將[[臺北車站|台北]]至[[竹南車站|竹南]]間及[[臺南車站|台南]]~高雄(今[[高雄港車站]])間單線鐵路擴建為[[複線鐵路]] ,其中平鎮(今[[埔心車站]])至紅毛(今[[竹北車站]])區間複線工程,除了絕大多數路段改線之外,也包含新建第三代鳳山溪橋(位於第二代橋下游側)。

===第四代橋(現役)===
[[台灣日治時期]]後期及[[臺灣戰後時期|戰後時期]],[[臺灣鐵路管理局|台鐵局]]陸續改建及補強老舊鐵路橋梁,自1980年代起,大規模重建舊橋。<ref>[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2897223 台鐵竹北地區高架化 露曙光],Taiwan News,2016-03-18</ref>

第四代鳳山溪橋由於位於彎道(半徑850公尺)及坡度千分之10的坡道上,因此橋面加設止滑條裝置,避免[[道碴]]滑動與軌框挫屈。

第四代橋建造於第三代橋下游側,由[[中華顧問工程司]]設計、[[中華民國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退輔會]][[榮民工程公司|榮工處]]承包建造,自1986年3月4日開工,1989年9月竣工,橋面鋪設傳統[[道碴]]式[[軌道]],同年11月7日完成切換西主正線通車並停用第三代橋、12月21日完成撥接東主正線通車,自此第二代橋功成身退。下部結構為圓形沉箱基礎及單柱T形懸臂式中空橋墩、上部結構為上承式預力梁橋,全長738.3公尺,計23孔橋孔(22座橋墩),每孔跨徑32.1公尺。

== 影片 ==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t68n0DF4Hw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各式台鐵列車通過新竹鳳山溪橋 }}
</div>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36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