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增加 36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相关规定==
《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ref>[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0/19/content_5121479.htm 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16-10-19</ref>(国发[1997]29号)规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主要包括三类人员:一是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二是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三是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根据这一规定,失业人员在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期间,只要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可以同时申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期限届满后,不管其是否重新就业,只要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可申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救济标准==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首先要涉及的是救济标准,或者称之为“最低生活保障线”。我国目前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是由当地政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居民维持基本生活的最低支出和物价指数,并考虑[[社会]]平均生活水平和[[政府]]财政的承受能力等因素,经过测算和论证后制定的。并且,“最低生活保障线”还应随物价上涨等因素进行调整。
确定“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通常是以城市居民达到最低生活水平为标准。所谓最低生活水平包含有两个层次:一是“绝对贫困” <ref>[https://news.sina.com.cn/c/2019-12-28/doc-iihnzahk0517191.shtml 委员:“十四五”规划应考虑相对贫困救助和低保如何统一],新浪网,2019-12-28</ref> ,指维持生命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饮食]]、穿戴和居住条件;二是“相对贫困”,指享有和当地生产力相适应的数量最少的消费资料和服务,它并非指缺衣少食,而是一种相对于其他居民才有的“贫困”之感。“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应以“绝对贫困”为主,适当兼顾“相对贫困”。在确定“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具体方式上,各地大都采取了“菜篮子法”,即选择若干生活必需品,依据其最低消费作为确定最低生活水平的标准。这种方式在具体测算时应考虑三个因素:其一是生活必需品品种选择的准确性;其二是生活必需品价格指数的可靠性;其三是贫困家庭及其[[消费]]特征选择的可代表性。
此外,还有两种确定的方式,一是“[[恩格尔系数法]]”,又称“最低饮食费用测算法”。[[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认为,家庭收入中用于食物支出的比例越大,意味着该家庭生活水平越低,如果这个比例在60%(即恩格尔系数为0.6)以上,那么该家庭就属于需要救济的贫困家庭。二是“收入比例法”。在城市居民的收入排列中,把一定比例的最低收入后民确定为需要救济的贫困居民,并把他们的收入水平定为贫困标准。
<center>《视点》栏目:解读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center>
<center>{{#iDisplay:l0757f09f5z|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547 社會工作;社會福利]]
111,94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