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劼人

增加 18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李劼人 ''' (1891年6月20日-1962年12月24日),原名李家祥,抗战时期亦字笠生,曾用笔名老懒、菱乐等, [[ 四川 ]] 成都人。中国 [[ 小说家 ]] [[ 翻译家 ]]
==人物生平==
现代作家李劼人,一八九一年生,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家祥,抗战时期亦字笠生。一九三六年春,日军 [[ 飞机 ]] 轰炸成都,李劼人从城内疏散到郊外沙河堡乡间,后在一菱角堰边建筑了自己以黄泥筑墙、麦草为顶的栖身之所,他在门楣上还题了“菱窠”匾额。菱是一种生在池沼中,根扎在泥土里的 [[ 草本植物 ]] ;窠即 [[ ]][[ ]] 的巢。作家将自己的家以“菱窠”名之,颇有竹篱野舍的逸趣,或许也蕴涵了这位被誉为乡土小说作家植根民间的 [[ 文学 ]] 理想。一九五九年,李劼人用稿费将故居翻建成今天这个一正一厢带阁楼的样子。他在此一共生活了二十四年,直至一九六二年去世。其间,他创作了反映解放前夕畸形经济和畸形人性的长篇小说《天魔舞》,修改重版了长篇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它们以成都为背景,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了从 [[ 甲午战争 ]] [[ 辛亥革命 ]] 前后二十年间广阔的 [[ 社会 ]] 生活及 [[ 历史 ]] 巨变。一九八六年十月, [[ 巴金 ]] 重访“菱窠”,他曾感喟道,要保护好李劼人的故居,因为,“只有他才是成都的 [[ 历史家 ]] ,过去的成都都活在他的笔下。要让今天的旅游者知道成都有过这样一位大作家。”
早年曾赴 [[ 法国 ]] 留学4年零10月。与 [[ 王光祈 ]] [[ 周太玄 ]] 开办了“ [[ 少年中国学会 ]] ”,创办了《川报》和“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的刊物《星期日》等影响了诸如巴金、 [[ 艾芜 ]] [[ 沙汀 ]] [[ 张秀熟 ]] [[ 袁诗 ]] 荛等一代青年的刊物。在其文学生涯中,发表各种著译作品近600万字。被 [[ 郭沫若 ]] 称为“中国的 [[ 左拉 ]] ”,法国 [[ 汉学家 ]] 温晋仪称李劼人的作品是 [[ 中国现代文学 ]] 中“中西影响相融合的一个范例”。
1962年12月24日晚在 [[ 成都 ]] 去世。
==主要著作书目==
*大河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及《大波》。其作品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十几年间四川的 [[ 社会 ]] 风貌和 [[ 历史 ]] 变革,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氛和地方色彩。 *《同情》: [[ 中篇 ]] 纪实 [[ 小说]] *《好人家》: [[ 短篇 ]] 小说集 *《 [[ 天魔舞 ]] 》:长篇小说
==主要翻译作品==
* [[ 莫泊桑 ]] 《人心》 * [[ 都德 ]] 《小东西》 * [[ 福楼拜 ]] 《马丹波娃利》 * [[ 法莱士 ]] 《文明人》 * [[ 罗曼·罗兰 ]] 《彼得与露西》 ==参考文献==
46,16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