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後龍溪橋 (山線)

增加 4,798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後龍溪橋 (山線)'''<br><img src="https://img.ltn.com.tw/Uploa…”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後龍溪橋 (山線)'''<br><img src="https://img.ltn.com.tw/Upload/news/600/2017/10/03/2212103_2.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212103 圖片來自自由時報]</small>
|}
'''後龍溪橋'''位於[[台灣]][[苗栗縣]][[後龍溪]]上的一座鐵路[[橋樑]],連接[[苗栗縣]][[後龍鎮 (台灣)|後龍鎮]][[豐富車站]]與[[苗栗市]][[苗栗車站]],[[臺中線|山線鐵路]]於1990年重建通車。

==西部鐵路==
[[台灣西部縱貫鐵路]]竹南-豐原段雙軌工程,全長有五十七點四公里,長達十一年。這段鐵路雙軌工程,沿途叢山峻嶺、溪河蜿蜒,逢山開洞,遇水架橋,有多項工程採用的工法、工事的長度、難度、高度,均創下國內鐵路工程的新紀錄。

舊山線是由臺灣鐵路管理局所經營的傳統鐵路線。1903年9月通車,1998年9月24日「臺中線(山線)雙軌工程」完工後,遭廢止的原有線路為「臺中線(山線)舊線」;自竹南至豐原皆為該項工程的改建範圍,不過多為截彎取直工程,改線幅度不大。

西元 1908 年 4 月 20 日,臺灣縱貫線鐵路完工通車,解決[[山線鐵路]]列車經過苗栗境內,遇[[丘陵]]台地爬坡難的問題,山線、海線將臺灣鐵路從苗栗開始一分為二。

== 沿革與設計 ==
===第一代橋===
1902年4月5日起[[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開始興建中港(今[[竹南車站|竹南]])至[[苗栗車站|苗栗]]路段的[[縱貫線 (鐵路)|縱貫鐵路]],並在跨越[[後龍溪]]之處架設「後龍溪橋」。第一代橋1902年7月開工,1903年5月竣工通車,[[大成建設]]承包,全長294公尺,總計11個橋孔,10孔為70[[英尺|英呎]]鈑梁,中間的1孔為200[[英尺|英呎]]下承式桁架梁。[[橋墩]]採用紅磚及石材砌築,橋墩之基礎多數為沉箱,少部分為松木基樁,興築橋梁所需的建材,由[[淡水港|淡水]]以海運輸送至[[後龍溪]]出海口的[[公司寮]](今[[後龍鎮 (台灣)|後龍鎮]]龍港),再以大約8公里長的[[台灣輕便鐵道|輕便鐵路]]轉運至橋梁施工現場。

====修建和改良====
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後第一代後龍溪橋橋墩緊急補強。<ref>[https://www.twreporter.org/a/921-earthquake-20th-research-on-earthquake-engineering-and-preparedness 【921防災篇】斷裂的防災網:世界級地震研究帶頭,建築規範、應用產業慢半拍],報導者,2019-09-18</ref>
本橋1903年竣工時,中間的1孔200[[英尺|英呎]]下承式鋼桁梁,延用1898年原[[臺灣鐵路 清代鐵路]][[湖口老街|大湖口]]~紅毛田(今[[竹北車站]])路段已落橋的[[台鐵鳳山溪橋|鳳山溪橋]]舊梁,補強後架設於後龍溪橋,因強度不耐,後續建[[鋼筋]][[混凝土]][[橋墩]]的方式,汰換更新為3孔鋼鈑梁,橋孔數由11孔增為13孔。

橋曾遇「[[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侵襲而損壞部分橋墩,地震後先緊急補強繼續使用,再依震災復舊計畫改建部分橋墩為[[鋼筋]][[混凝土]]結構,自1935年10月1日開工、1936年4月10日完工,由太田組承包工程。

[[臺灣鐵路管理局|台鐵局]][[臺灣戰後時期|戰後]]多次進行橋台與[[橋墩]]加固,維持行車,並且分別於橋梁南、北兩端各延建2個橋孔,延長後合計17個橋孔,橋梁長度增延至385公尺。

===第二代橋===
[[臺灣鐵路管理局|台鐵局]]自1980年代起,大規模舊橋重建,後龍溪橋改建,納入[[鐵路沿線老舊橋梁重建工程]]計畫。<ref>[http://milkyrailway.blogspot.com/2018/04/ 火車還是自行車?─從舊山線的兩座大橋說起],時光土場,2018-04-07</ref>由[[中華民國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退除役官兵輔導會]][[榮民工程公司|榮民工程處]]承包興建。

第二代橋建造於第一代橋上游側,北端與舊橋相距約48公尺、南端與舊橋相距約10公尺,下部結構為單圓柱懸臂式橋墩(單節或雙節)及直徑5.5公尺圓形沉箱基礎、上部結構則為上承式簡支預力箱型梁,全長455公尺,計23孔橋孔,每孔19.8公尺,橋寬採複線化設計,自1988年5月13日開工,1990年3月27日6時完工。

通車並停用第一代橋,切換下行線(東正線)橋面鋪設傳統[[道碴]]式[[鐵路軌道|軌道]]。該橋啟用時西正線雖有鋪軌但未通車(亦無[[高架電纜|架空電車線]])[[豐富車站]]=[[苗栗車站]]間複線化於1994年10月4日完工通車後,成為雙向行車之橋梁。

== 參考文獻 ==
{{reflist}}
36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