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後龍溪橋 (山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後龍溪橋 (山線)
圖片來自自由時報

後龍溪橋位於台灣苗栗縣後龍溪上的一座鐵路橋樑,連接苗栗縣後龍鎮豐富車站苗栗市苗栗車站山線鐵路於1990年重建通車。

西部鐵路

台灣西部縱貫鐵路竹南-豐原段雙軌工程,全長有五十七點四公里,長達十一年。這段鐵路雙軌工程,沿途叢山峻嶺、溪河蜿蜒,逢山開洞,遇水架橋,有多項工程採用的工法、工事的長度、難度、高度,均創下國內鐵路工程的新紀錄。

舊山線是由臺灣鐵路管理局所經營的傳統鐵路線。1903年9月通車,1998年9月24日「臺中線(山線)雙軌工程」完工後,遭廢止的原有線路為「臺中線(山線)舊線」;自竹南至豐原皆為該項工程的改建範圍,不過多為截彎取直工程,改線幅度不大。

西元 1908 年 4 月 20 日,臺灣縱貫線鐵路完工通車,解決山線鐵路列車經過苗栗境內,遇丘陵台地爬坡難的問題,山線、海線將臺灣鐵路從苗栗開始一分為二。

沿革與設計

第一代橋

1902年4月5日起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開始興建中港(今竹南)至苗栗路段的縱貫鐵路,並在跨越後龍溪之處架設「後龍溪橋」。第一代橋1902年7月開工,1903年5月竣工通車,大成建設承包,全長294公尺,總計11個橋孔,10孔為70英呎鈑梁,中間的1孔為200英呎下承式桁架梁。橋墩採用紅磚及石材砌築,橋墩之基礎多數為沉箱,少部分為松木基樁,興築橋梁所需的建材,由淡水以海運輸送至後龍溪出海口的公司寮(今後龍鎮龍港),再以大約8公里長的輕便鐵路轉運至橋梁施工現場。

修建和改良

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後第一代後龍溪橋橋墩緊急補強。[1] 本橋1903年竣工時,中間的1孔200英呎下承式鋼桁梁,延用1898年原臺灣鐵路 清代鐵路大湖口~紅毛田(今竹北車站)路段已落橋的鳳山溪橋舊梁,補強後架設於後龍溪橋,因強度不耐,後續建鋼筋混凝土橋墩的方式,汰換更新為3孔鋼鈑梁,橋孔數由11孔增為13孔。

橋曾遇「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侵襲而損壞部分橋墩,地震後先緊急補強繼續使用,再依震災復舊計畫改建部分橋墩為鋼筋混凝土結構,自1935年10月1日開工、1936年4月10日完工,由太田組承包工程。

台鐵局戰後多次進行橋台與橋墩加固,維持行車,並且分別於橋梁南、北兩端各延建2個橋孔,延長後合計17個橋孔,橋梁長度增延至385公尺。

第二代橋

台鐵局自1980年代起,大規模舊橋重建,後龍溪橋改建,納入鐵路沿線老舊橋梁重建工程計畫。[2]退除役官兵輔導會榮民工程處承包興建。

第二代橋建造於第一代橋上游側,北端與舊橋相距約48公尺、南端與舊橋相距約10公尺,下部結構為單圓柱懸臂式橋墩(單節或雙節)及直徑5.5公尺圓形沉箱基礎、上部結構則為上承式簡支預力箱型梁,全長455公尺,計23孔橋孔,每孔19.8公尺,橋寬採複線化設計,自1988年5月13日開工,1990年3月27日6時完工。

通車並停用第一代橋,切換下行線(東正線)橋面鋪設傳統道碴軌道。該橋啟用時西正線雖有鋪軌但未通車(亦無架空電車線豐富車站苗栗車站間複線化於1994年10月4日完工通車後,成為雙向行車之橋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