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井陉窑

增加 17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井陉窑 ''' 是历经隋、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一处大型瓷窑址集群,遗址位于 [[ 河北省 ]] 井陉县中北部和井陉矿区,是一处分布面广、烧造时间长、 [[ 文化 ]] 内涵丰富的古窑址群。井陉窑遗址对 [[ 中国陶瓷 ]] 工艺发展状况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基本介绍==
在距2011年1300多年前的隋代,井陉窑已烧造了成熟的 [[ 白瓷 ]] 。井陉窑遗址于1989年被发现后重见天日,1993年定为 [[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同时划定并公布了保护范围。
2000年冬天,有“中国古陶瓷鉴定第一人”之称的 [[ 故宫博物院 ]] 研究员耿宝昌在考察后提出井陉窑完全可以与 [[ 邢窑 ]] [[ 定窑 ]] [[ 磁州窑 ]] 并列为“河北四大古窑”。
2001年井陉窑遗址被公布为第五批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过程==
中国考古工作者经过10年的考古调查,共发现并确定了10处窑区遗址,其中河东坡区、冯家沟区的 [[ 面积 ]] 已超过10万平方米,而城关窑址时代跨度大,内涵丰富,最为重要。
1989年河北省文物工作者在对井陉文物进行复查时,发现了东关、河东坡、东窑岭村三处窑址,并在此后的8年时间内,在井陉境内的天长、秀林、南陉三个乡镇及矿区天护、冯家沟村约16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九处窑区。包括 [[ 东关 ]] [[ 河东坡 ]] [[ 东窑岭 ]] [[ 梅庄 ]] [[ 南秀林 ]] [[ 冯家沟,南陉 ]] [[ 北陉 ]] [[ 南防口 ]] ,共三大片,面积超过一百六十万平方米。
1995年,井陉窑一次出土了完整的印花模子12件, [[ 图案 ]] 各异,精美程度不仅比定窑模子毫不逊色,且图案形式内窑款超出了定窑的品种;
1998年7月,井陉窑又出土了 [[ 唐五代 ]] [[ 金代 ]] 的窑炉、作坊,为我国北方诸窑口的关系及陶瓷研究增添了重要实物;
1999年河北省文研所在窑址中找到了流散的30多件瓷器,唐代莲花熏碗、 [[ 白釉 ]] 双鱼四系背壶、宋代的水波纹腰圆白瓷枕,金代的戳印立鹿蝶花纹叶式枕,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初步展示了这一窑口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的制瓷 [[ 历史 ]] ,对推动北方古陶瓷史研究有重要 [[ 价值 ]]
2000年9月,窑群的发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处金代苗姓窑场遗址作坊保存下来晾坯架栏、烘坯碳沟遗迹为金元制瓷史增添重要资料;
==产品特征==
考古发现,井陉窑历时七百年,包括隋唐五代、宋金元、 [[ 明清 ]] 几个时期,烧瓷时间始于唐终于元,宋、金时期是其兴盛时期。
与其他窗口相较,井陉窑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其烧造历史中,均以烧制白瓷为主,绛釉、黑褐釉、黑釉瓷次之,也见有少量的天目釉、绿釉、黄釉器。白釉无论时代早晚,细瓷均为纯白,中粗瓷则白中泛青,到晚期(元代)则呈浅豆青色。
品种以盘碗为主,另也有瓷枕、罐等20多个品种。
装饰手法以 [[ 划花 ]] [[ 刻花 ]] [[ 印花 ]] [[ 镂空 ]] 为主。井陉窑出土的12件印花模子显示了金代印花的精湛艺术,其图案反映内容丰富,技法多样。所见标本自晚唐开始使用点彩,宋代出现划花,刻花和印花,金代印花大盛。器形以各式的碗盘为主,其次为钵、盂、瓶、壶、尊、罐、盒、盆、炉、灯、枕、建筑构件及人物、 [[ 动物 ]] 小塑玩具等。所见瓷枕最具特色,装饰有划花、印花、剔花等,以戳印加划花之奔鹿、奔牛、卧鹿、立鹿、对鹿及宫女图枕等为代表性产品。
在第一次发掘中,五代层中还出土有代官字款的细白瓷盒片,第二次发掘中发现了金粉装饰的白瓷盘。在发现 [[ 琉璃 ]] 构件的同时也发现了烧制三彩器的线索。通过对井陉窑特征的确定,可以得知, [[ 山西 ]] 的平定窑和盂县窑都属井陉窑系列。
井陉窑烧造具有定窑白瓷印花风格的器物,井陉窑烧造品种以白釉瓷为主,一般采用盘碗里心刮釉叠烧法,具有典型的金代风格。从总体上看,所烧器物质量略逊于曲阳定窑瓷器,但其精品与定窑难分伯仲。
 
 
[[Category:960 應用美術總論]]
250,84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