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井陘窯是歷經隋、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一處大型瓷窯址集群,遺址位於河北省井陘縣中北部和井陘礦區,是一處分布面廣、燒造時間長、文化內涵豐富的古窯址群。井陘窯遺址對中國陶瓷工藝發展狀況的研究有重要價值。

目錄

基本介紹

在距2011年1300多年前的隋代,井陘窯已燒造了成熟的白瓷。井陘窯遺址於1989年被發現後重見天日,1993年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劃定並公布了保護範圍。

2000年冬天,有「中國古陶瓷鑑定第一人」之稱的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耿寶昌在考察後提出井陘窯完全可以與邢窯定窯磁州窯並列為「河北四大古窯」。

2001年井陘窯遺址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考古過程

中國考古工作者經過10年的考古調查,共發現並確定了10處窯區遺址,其中河東坡區、馮家溝區的面積已超過10萬平方米,而城關窯址時代跨度大,內涵豐富,最為重要。

1989年河北省文物工作者在對井陘文物進行複查時,發現了東關、河東坡、東窯嶺村三處窯址,並在此後的8年時間內,在井陘境內的天長、秀林、南陘三個鄉鎮及礦區天護、馮家溝村約16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發現了九處窯區。包括東關河東坡東窯嶺梅莊南秀林馮家溝,南陘北陘南防口,共三大片,面積超過一百六十萬平方米。

1995年,井陘窯一次出土了完整的印花模子12件,圖案各異,精美程度不僅比定窯模子毫不遜色,且圖案形式內窯款超出了定窯的品種;

1998年7月,井陘窯又出土了唐五代金代的窯爐、作坊,為我國北方諸窯口的關係及陶瓷研究增添了重要實物;

1999年河北省文研所在窯址中找到了流散的30多件瓷器,唐代蓮花熏碗、白釉雙魚四系背壺、宋代的水波紋腰圓白瓷枕,金代的戳印立鹿蝶花紋葉式枕,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初步展示了這一窯口長達一千三百多年的制瓷歷史,對推動北方古陶瓷史研究有重要價值

2000年9月,窯群的發掘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一處金代苗姓窯場遺址作坊保存下來晾坯架欄、烘坯碳溝遺蹟為金元制瓷史增添重要資料;

2000年「井陘窯出土了戳印點彩戳模」的消息更是震動了國內的陶瓷界[2],井陘窯的研究成為世紀之交文物界的盛事。

產品特徵

考古發現,井陘窯歷時七百年,包括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幾個時期,燒瓷時間始於唐終於元,宋、金時期是其興盛時期。

與其他窗口相較,井陘窯有其獨特的魅力。在其燒造歷史中,均以燒制白瓷為主,絳釉、黑褐釉、黑釉瓷次之,也見有少量的天目釉、綠釉、黃釉器。白釉無論時代早晚,細瓷均為純白,中粗瓷則白中泛青,到晚期(元代)則呈淺豆青色。

品種以盤碗為主,另也有瓷枕、罐等20多個品種。

裝飾手法以劃花刻花印花鏤空為主。井陘窯出土的12件印花模子顯示了金代印花的精湛藝術,其圖案反映內容豐富,技法多樣。所見標本自晚唐開始使用點彩,宋代出現劃花,刻花和印花,金代印花大盛。器形以各式的碗盤為主,其次為缽、盂、瓶、壺、尊、罐、盒、盆、爐、燈、枕、建築構件及人物、動物小塑玩具等。所見瓷枕最具特色,裝飾有劃花、印花、剔花等,以戳印加劃花之奔鹿、奔牛、臥鹿、立鹿、對鹿及宮女圖枕等為代表性產品。

在第一次發掘中,五代層中還出土有代官字款的細白瓷盒片,第二次發掘中發現了金粉裝飾的白瓷盤。在發現琉璃構件的同時也發現了燒制三彩器的線索。通過對井陘窯特徵的確定,可以得知,山西的平定窯和盂縣窯都屬井陘窯系列。

井陘窯燒造具有定窯白瓷印花風格的器物,井陘窯燒造品種以白釉瓷為主,一般採用盤碗裡心刮釉疊燒法,具有典型的金代風格。從總體上看,所燒器物質量略遜於曲陽定窯瓷器,但其精品與定窯難分伯仲。

視頻

井陘窯 相關視頻

井陘窯:千年不熄的窯火
探尋河北四大瓷窯—井陘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