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道家文化

增加 3,24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道家文化.jpg|thumb|right|道家文化 [http://pic40.photophoto.cn/20160911/0008118276959956_b.jpg 原图链接] [http://pic.sogou.com/d?query=%B5%C0%BC%D2%CE%C4%BB%AF&mode=1&did=7#did55 图片来源于搜狗图片网]]]
'''道教'''和'''儒教'''一样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国人[[文化]]催生的,道教以道家学说为主干,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道教创立后尊[[老子]]为教主,遵道贵德。故有学者说"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谓此身根法幻化,业不可逃,寿终有尽,道教独欲长生不死,变化飞升,其不信天命,不信业果,力抗自然,勇然何如哉!"
[[File:道家文化1.jpg|thumb|right|道家文化1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623/8b1cedd625fd4b8c8b3f6def92fddfdc_th.jpg 原图链接] [http://pic.sogou.com/d?query=%B5%C0%BC%D2%CE%C4%BB%AF&mode=1&did=7#did55 图片来源于搜狗图片网]]]
==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纷繁绚灿,包罗万象,其内容庞杂多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File:道家文化2.jpg|thumb|right|道家文化2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128/65760c26de144e94bd0ca5f60bada4c6.jpeg 原图链接] [http://pic.sogou.com/d?query=%B5%C0%BC%D2%CE%C4%BB%AF&mode=1&did=7#did55 图片来源于搜狗图片网] ]]
==道教神学==
在道教文化杂而多端的内容当中,有一个核心,就是道教神仙[[信仰]]。道教作为一个成熟的宗教,具有一套自己的神学理论,有一种能够吸引人们进行追求的宗教[[信仰]]目标。这种信仰就是,人可以通过努力追求而成为长生不死、功能广大的神仙。这种神仙信仰乃是道教所阐发的神学理论核心。道教产生之初,即已确立了其神仙信仰,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还从古代[[哲学]]、原始[[宗教]]及古人的[[养生]]锻炼等行为中吸取了许多成分,用来组建其有关神仙信仰的理论和行为体系,奠定了道教神学发展的基础。在"神仙信仰"这块"磁石"的吸引之下,道教徒进行了种种吸收、创建文化的活动,营造出一个庞杂的道教文化体系。
[[File:道家文化3.jpg|thumb|right|道家文化3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122/16f6de172f9a4ec0908f62beff8fbd7f.jpeg 原图链接] [http://pic.sogou.com/d?query=%B5%C0%BC%D2%CE%C4%BB%AF&mode=1&did=7#did55 图片来源于搜狗图片网] ]]
==道教伦理==
'''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反映在道教的教规、戒律当中。道教的伦理道德观念,既吸收了道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同时也吸收了儒、释二家的,故其内容愈来愈多,亦愈来愈复杂。其中对道教伦理观念影响十分显著的是[[儒家]]以忠孝为主轴的[[三纲五常]]思想。但和儒家不同的是,道教的伦理道德,主要是靠神灵的威力来贯彻的。道教一方面以长生成仙的美好幻想来引导人们自觉地遵守伦理道德;另一方面又用赏善罚恶的神灵威力来迫使人们遵守伦理道德。正面引导与反面恐吓相结合,使它的道德伦理准则,在[[社会]]上发生更大的影响。此外道教的劝善书,使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更集中、更系统化和更通俗化。
[[File:道家文化4.jpg|thumb|right道家文化4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622/6a8ab49c70c44949be140005d57e9443.jpeg 原图链接] [http://pic.sogou.com/d?query=%B5%C0%BC%D2%CE%C4%BB%AF&mode=1&did=7#did55 图片来源于搜狗图片网] ]]
==道教哲学==
以往道教被认为是一种低级通俗的民间宗教,只有一些近于巫术的符水、斋教、科仪,谈不上哲学思辩。但如今大部分的[[学者]]皆认为道教有其[[哲学]]性的内容。道教哲学是为其教义服务的,是其教理教义的思想理论基础,换言之,对道教教义的哲学论证就是道教哲学。道教哲学的思想素材一开始就来自中国哲学,主要是道家哲学。道教大量地利用了道家哲学的理性论证,使道教思想中包含[[世界]]观、认识论、伦理学、人生论等丰富的哲学内容,这些内容是道教哲学的基本范围和构成成分。其中神仙不死之"道"是道教哲学的中心范畴,神仙存在和人能成仙不死是基本的命题,论证人有无成仙的内在根据、人成仙取何途径是其思想体系中最主要的一面。
[[File:道家文化5.jpg|thumb|right|道家文化5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0953692547688b3ebb14 原图链接] [http://pic.sogou.com/d?query=%B5%C0%BC%D2%CE%C4%BB%AF&mode=1&did=7#did55 图片来源于搜狗图片网] ]]
==道教金丹术==
'''自道教'''创兴之时,道教就把医术作为其传道济世的工具。而且随着魏晋神仙道教理论体系的建立,道教徒更是把医药视为其追求和达到长生的必要辅助手段和必备知识。道教医学"道法自然"的思想为理论指导,加以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极富道教特色的人体医学思想。道教医学家经过长期济世行医的医疗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并且发明创新了各种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道教医学养生功 法,如房中术、服食、[[辟谷]]等等。
[[File:道家文化6.jpg|thumb|right|道家文化6 [http://pic.ibaotu.com/spiders/302171-59a64fce48c10.jpg 原图链接] [http://pic.sogou.com/d?query=%B5%C0%BC%D2%CE%C4%BB%AF&mode=1&did=7#did55 图片来源于搜狗图片网] ]]
==道教文艺==
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之一。中国传统道教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道教文化依然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挖掘和弘扬道教文化中诸如"无为而无不为""见素抱朴""上善若水""无量度人""性命双修""道法自然"等思想的积极因素,有益于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进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File:道家文化7.jpg|thumb|right|道家文化7 [http://a1.att.hudong.com/43/34/20300542519406139851341015773.jpg 原图链接] [http://pic.sogou.com/d?query=%B5%C0%BC%D2%CE%C4%BB%AF&mode=1&did=7#did55 图片来源于搜狗图片网] ]]
==价值取向==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讲话时指出,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这就是说,和谐社会的构建应给全体社会成员以平等的发展平台,应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诚信至上、道德为善、法制在心、秩序井然的和谐社会氛围。在"和谐之风"遍神州的今天,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思想显然仍有其强烈的现实意义。"见素抱朴"中的"素""朴"指人之善良、纯朴的自然本性。"少私寡欲"中的"寡欲"指以平常心对待万事万物,并有较强的自我控"欲"能力。因此,一个"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人,就是一个能"持守外表单纯、内心质朴、减少私心、抑制欲望" , 回归到最初纯真本性的人。一个人人都能"见素抱朴"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公平正义、[[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事实上,水有源,树有根,我们今天之所以追求和谐,是因为现实[[社会]]中还存在些许不和谐现象。譬如,教育方面,教育资源的地区间分布不均衡,进一步导致受[[教育]]者享有的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经济方面,一些人为了个人或小集体的眼前利益而在市场竞争中采取摈弃信用、弄虚作假等不公平的恶性竞争行为;收入方面,社会财富的分配机制还存在地区间、行业间等非合理性的差异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劳动者的合法劳动收入非正义性不平等。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着秉承纯洁朴实的本质,诚实无欺,公平交往,不弄虚作假;意味着减少私欲杂念,坚守正义,不口是心非。这对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具有其独特的积极作用。
[[File:道家文化8.jpg|thumb|right|道家文化8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023/b274690ded4844cb8986ecc53ab87248.jpeg 原图链接] [http://pic.sogou.com/d?query=%B5%C0%BC%D2%CE%C4%BB%AF&mode=1&did=7#did55 图片来源于搜狗图片网] ]]
==思想观念==
创造精神的和谐平台。无须讳言,当前社会中还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着人们创造活力的充分发挥。诸多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比如,农民工权益保障、煤矿工作业安全、弱势群体救助、城镇改建与居民安置以及反腐倡廉等,如果处理不当,就不能尽快尽好地形成全社会成员认可的共同价值观,从而迸发出人们主动的创新热忱,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而道教主张"既入大道, 身为得道, 虽为得道, 实无所得, 为化众生",即不论自己的修行有多高,如果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不能服务于人民大众,那么也不能算得"道"。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尽自己全力去"为化众生",那么充满活力型的和谐社会定会生机勃勃地映入我们的眼帘。
[[File:道家文化9.jpg|thumb|right|道家文化9 [http://m1.sinaimg.cn/maxwidth.640/m1.sinaimg.cn/6edc35f6fe0bf7d8e119b1eddc617e0c_640_386.jpg 原图链接] [http://pic.sogou.com/d?query=%B5%C0%BC%D2%CE%C4%BB%AF&mode=1&did=7#did55 图片来源于 搜狗图片网] ]]
==行为理念==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道教这种"性命双修"的养生方法对于我们保持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进而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大有借鉴价值。放眼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尽管社会组织机制上还存在诸多亟待健全之处,社会管理上也还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但历史的车轮仍在滚滚向前,这让许多人产生了紧张焦虑、心浮气躁等亚健康心态,心理病人亦在不断增加,这一切无疑是我们构建安定有序型和谐社会的隐性杀手。如果我们能适当借鉴道教"性命双修"的炼养方法,去主动疏导紧张焦虑的情绪,去积极平顺浮躁的心态,那么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安居乐业]]的居民生活必将指日可待。
[[File:道家文化10.jpg|thumb|ight|道家文化10 [http://p.ananas.chaoxing.com/star3/733_434/56da49e1e4b0dfadae7a6d10.jpg 原图链接] [http://pic.sogou.com/d?query=%B5%C0%BC%D2%CE%C4%BB%AF&mode=1&did=7#did55 图片来源于搜狗网] ]]
==行为原则==
作为一个综合有序的体系,和谐社会既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构建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型和谐社会,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而道教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强调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的合一,其理想的人格是一种自然人格" 。《道德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即"道"是万物的本源与规律,研究"道"的目的之一就在于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全面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今天,为了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本性,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我们如何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呢? 因为"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居。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矣;万物归之而不知主,可名于大矣。是以圣人能成其大也,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所以"自然之道不可违, 因而制之"。即我们要充分认识自然界的规律,遵守生态规则,按自然规律办事。我国的环保形势不容乐观,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土地沙漠化、"双高"(高消耗,高污染)企业增多以及国民环保意识淡薄等现象无不在昭示我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是和谐社会的自然物质基础。当前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有增无减,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来高瞻远瞩地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社会是人类的共同追求,那些只顾眼前利益逆"道"而行的短视政策势必危害人类自身。因此", 反者道之动" ,我们应该通过民主法制的推进和完善,遵循可持续性的科学发展观,重视资源的有序开发和高效利用,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File:道家文化11.jpg|thumb|right|道家文化11 [http://bpic.588ku.com/back_pic/03/72/67/4257b964133c2b5.jpg 原图链接] [http://pic.sogou.com/d?query=%B5%C0%BC%D2%CE%C4%BB%AF&mode=1&did=7#did55 图片来源于搜狗图片网] ]]
==婚姻观==
道教对婚外性关系持否定的态度。《太上经戒》述元始天尊所颁十戒中有"不得淫乱骨肉姑姨姐妹及其他妇女"一项。与"骨肉"即亲姐妹发生性关系,很早就被中国古人视作淫乱逆伦,至于"姑姨姐妹",则不妨娶为妻室。但从现代的遗传学和优生学的眼光看来,却同样不妥,因为结婚者血缘关系过近,容易导致各种遗传疾病的发生。道教反对与姨表或姑表姐妹发生性关系,不知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但其间的合理性则是显然的。戒律规定不可淫人妻女,也不可从事婚外性行为:"不得教人淫佚,别离夫妇。"(《要修科仪戒律抄》卷五)宋以后渐渐盛行的道门劝善书中,对"淫"的批评相当突出,这是针对封建时代部分富人的纵欲无度,同时也是针对着旧社会普遍存在的卖淫嫖娼的歪风。这种腐朽的两性关系,在旧社会,既是对不合理[[婚姻]]制度的一种补充,又是对正常婚姻的一种销蚀剂。道教对它的抨击当然有合理之处,即便在今天,道教的这种思想也未失落其价值。
[[File:道家文化13.jpg|thumb|right|道家文化13 [http://pic.5tu.cn/uploads/allimg/1605/181353404250.jpg 原图链接] [http://pic.sogou.com/d?query=%B5%C0%BC%D2%CE%C4%BB%AF&mode=1&did=7#did55 图片来源于搜狗图片网] ]]
==道教本质==
28,94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