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首春逢耕者

增加 9,403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首春逢耕者》 | 圖像 = File:大权古诗00.png|缩略图 |居中|200px|[http://pic.uzzf.com/up/2018-10/201810101…”
{{Infobox person
| 姓名 =[[《首春逢耕者》]]
| 圖像 = [[ File:大权古诗00.png|缩略图 |居中|200px|[http://pic.uzzf.com/up/2018-10/201810101810367729.png 原图链接]
[http://www.uzzf.com/stu/470904.html 图片来源]]]
| 圖像說明 =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
| 出生日期 =
| 國籍 =
| 别名 =
| 職業 =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
'''《首春逢耕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初贬永州的第一个春天创作的一五言古诗。<ref>[https://www.360kuai.com/pc/9f42057258ae745a6?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唐代柳宗元《首春逢耕者》古诗欣赏及解析 涨知识] 快资讯,发布时间;2020-03-28 10:21</ref>

这首诗当作于[[柳宗元]]来到永州第一年即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早春,是诗人和农民一次倾谈后写下的。柳宗元被贬谪到永州后,由于身份地位的下降,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人民,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一天,柳宗元独自出游到永州郊外,目睹到一幅在长安做京官时不曾有过的春意盎然的田园图景。原野上清泉涌流,草木萌蘖,鸟语花香,更有农人春耕正忙。他倍感新奇与兴奋,以饱蘸深情的笔,记下了这赏心悦目的幕幕景象。诗人身为“僇人”,羁留异地,触景生情,勾起了诗人对故土的不尽思念,以及对不幸人生的无限感慨。

此诗主要表现诗人早春郊游时的情景及感受。开头八句写早春的南国之野;中间八句写诗人向农夫倾诉郁结在胸中的郁闷;最后两句写诗人耕作时的欢快情景。全诗格调清新,用语流畅,写景、抒情和叙事有机结合,情景交融,显得恬静淡雅。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首春逢耕者》<ref>[https://so.gushiwen.org/shiwenv_6e54f0db6d0d.aspx 《首春逢耕者》] 古诗文网</ref>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者;[[柳宗元]]

创作年代;中唐
==作品原文==
《首春逢耕者》

南楚春候早,余寒已滋荣。土膏释原野,白蛰竞所营。

缀景未及郊,穑人先偶耕。园林幽鸟啭,渚泽新泉清。

农事诚素务,羁囚阻平生。故池想芜没,遗亩当榛荆。

慕隐既有系,图功遂无成。聊从田父言,款曲陈此情。

眷然抚耒耜,回首烟云横。
==词句注释==
⑴首春:诗人来到永州度过的第一个春天。

⑵南楚:即诗人贬谪之地永州。

⑶土膏:泥土的肥力。

⑷蛰(zhé):蛰居,即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

⑸缀(zhuì):装饰,点缀。缀景:成片的景色。

⑹穑(sè)人:农民。偶耕:两人并耕。

⑺啭(zhuàn):鸟婉转地叫。

⑻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小洲。

⑼素务:高尚的事务。

⑽羁(jī)囚:留在外地的囚犯。羁,羁留,停留。

⑾故池:旧居的池塘。芜(wú):丛生的杂草。

⑿遗亩:家乡旧日的田园。榛荆(zhēnjīng):榛,一种落叶乔木;荆,一种落叶灌木。

⒀隐:隐居生活。

⒁聊:姑且。

⒂款曲:衷情。

⒃眷然:怀念的样子。耒耜(lěisì):古代一种像犁的农具,木把叫“耒”,犁头叫“耜”。
==白话译文==
楚南一带春天的征候来得早,冬天的余寒未尽,草木的生机却已萌发。原野的泥土释放出肥力,像冬眠的动物争相在上面安家。春天的景象还没装点到城郊,农民便已结伴耕稼。园林中传出鸟儿婉转的叫声,小洲洼地的新泉清澈令人叹嗟。农事确实要平时致力,如同囚犯般寄居外地也许会耽误终生。故居的池塘想必已被杂草淹没,老家的田园当时长满了乔木、灌木和蔓藤。羡慕隐士已有所托,谋取功名却已不成。姑且跟随田间老汉细细攀谈,详细地表述了自己的苦衷。无限眷恋地抚摸着犁耙,时间于不知不觉中过去,回头一看已是满天烟云。
==作品鉴赏==

此诗写的是永州早春的情景。全诗以第五联过渡,由所见所闻转入写所思所感。诗人看到一派宜人的早春景象后,引发的不是美好的憧憬、宏大的志愿,而是强烈的思念故土之情。正如近藤元粹《柳柳州诗集》卷三所言:“贬谪不平之意片时不能忘于怀,故随处发露,平淡中亦有愤懑,可压也。”由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联想到北方旧居已人去楼空,昔日田园因无人料理而杂草丛生,沦为荒地;由此又进一步引发对人生的感慨,感到无可寄托——政治前途既已渺茫,沉闷之情又无以排遣,精神的家园不知安在。惶惶不可终日,诗人对这种无所事事的无聊生活,极度地不适与不满,甚至羡慕起隐士来——尽管他们功名无所成但还有所寄寓。无意间诗人遇到了田间劳作的老汉,于是找到了倾诉的对象,诗人向这位素昧平生的老汉一吐衷肠,一泄为快。于此,也正是辛勤劳作的农民给了他以莫大的慰藉,使他舍不得离开田头,无限眷恋地抚摸着农夫的犁耙,交谈中已不知天色已晚,猛回头,发现炊烟已弥漫天空。

在身为“羁囚”的情况下,农夫已成为柳宗元倾诉的对象,与农夫倾心交谈已成了他精神解脱的最好方式。柳宗元之所以那般热爱永州山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永州人的信赖和感激。

但诗歌尾联,诗人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的落寞,思念故乡,但在他眼前的仍是烟云横断。这意境与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全诗表现的是早春郊游时的所见所感,既写了诗人对永州之野的美好印象,又写了诗人寂寞生活中矛盾而复杂的心情。以朴实的笔调写事,以诚笃的心写实,朴诚的人格跃然纸上。

==名家点评==
明代[[陆时雍]]:末数语极恳款之致,觉此衷怃然一往。(《唐诗镜》)

清代[[沈德潜]]:因逢耕者而念及田园之芜,羁人心事,不胜黯然。(《唐诗别裁》)
==作者介绍==
[[File:柳宗元5万.jpg|thumb|300px|有框|左|[http://spider.ws.126.net/a3b0005bb5c88313520a426377627196.jpeg 原图链接][https://dy.163.com/article/ERGR9CKK0521KK2L.html;NTESwebSI=BA928AAA5BB8AFE0AB144F78A466F9E0.hz-subscribe-web-docker-cm-online-rpqqn-8gfzd-zwd1g-65ff64gb5hn-8081 图片来源]]]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ref>[https://so.gushiwen.org/authorv_0ba13a22799e.aspx 柳宗元简介] 古诗文网</ref>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柳宗元是一个政治革新的人,推崇“古文”运动。柳宗元的哲学论著中,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他反对天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神”。柳宗元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对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批判。他的哲学思想,是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相适应的。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柳宗元的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在这些论著中,柳宗元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并反对天符、天命、天道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砷”。柳宗元还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

柳宗元所写的一些关于社会政治的论著,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具体反映,是他参与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他的言论从折衷调和的立场,来对儒、法、释、道等各家学说作调和的解说。
==视频==
<center>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一)'''</center>
<center>
{{#iDisplay:g0518pfuq4y|780|460|qq}}
</center>

<center>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二)'''</center>
<center>
{{#iDisplay:m0518vo4gw2|780|4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100 哲學總論]]
33,5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