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良渚遗址

大小無變化,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命名===
1959年, [[ 中国[[ 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院的[[考古学家]]夏鼐将这一文化类型命名为“良渚文化”。
==遗址分布==
良渚遗址群的分布范围北至[[天目山]]余脉大遮山丘陵南麓,南至大雄山、大观山 [[ 丘陵 ]] ,西起瓶窑镇毛园岭,东至良渚近山。地理坐标为北纬30°22′36″至30°26′17″,东经119°56′41″~120°3′28″,东西跨度约11.5公里,南北跨度约7公里。根据《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划定的保护范围面积约42.04平方公里,其范围内分布着135处遗址;重点保护区[[面积]]13.47平方公里。这些遗址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共同体,遗址之间存在关联。多数遗址是在较长时期内由连续或间断的文化活动累积形成的,也有少数遗址如[[ 莫角山]] 大型基址、反山贵族墓地是经过规划、在较短的时期内堆筑完成。
良渚遗址分布面积大、遗址点密集、 [[ 文化 ]] 内涵丰富,遗存种类多样,包括墓地、祭坛、村落、大型礼制[[建筑]]基址、防护工程、手工作坊、农耕区等。良渚遗址群以莫角山为中心,以姚家墩、庙前等为次一级中心,形成中心[[ 聚落]] 、次中心聚落、普通聚落的级差式格局。
==参考文献==
111,45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