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波特莱尔

移除 5,08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代表作品:《恶之花》《《巴黎的忧郁》《人造天堂》
== 波特莱尔人物生平==
[[ File:84d9250ee7494203ab7363029e8ea4e7.jpg|缩略图|2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6%B3%A2%E7%89%B9%E8%8E%B1%E5%B0%94%E7%9A%84%E4%BD%9C%E5%93%81&src=srp&correct=%E6%B3%A2%E7%89%B9%E8%8E%B1%E5%B0%94%E7%9A%84%E4%BD%9C%E5%93%81&ancestor=list&cmsid=3901ed4280b266a8874401823eddaef2&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adstar=0&clw=245#id=39c7954f1bbeac793f9390994e3b09ad&currsn=0&ps=39&pc=39 原圖鏈接][https://m.sohu.com/?spm=smwp.404.0.0.1591663874015RgaqOUm 来自搜狐]]]  
波德莱尔生于巴黎,是弗朗索瓦·波德莱尔晚年与第二任妻子唯一的孩子,弗朗索瓦早年服务于神职,后来在参议院任职,他在诗歌和绘画方面颇有才能,其在波德莱尔幼年时代就给予了他良好的艺术熏陶。波德莱尔六岁那年,父亲弗朗索瓦去世,次年,母亲改嫁。七月革命,法王复辟后,波德莱尔的继父上校奥皮克调职至里昂,波德莱尔进入当地的一所私立学校学习,其十五岁时转入巴黎路易大王中学(Lycée Louis-le-Grand)学习。在这个时期,波德莱尔开始显示出其在诗歌等方面的才能,但他的诗作却不为导师所认同,得到的评价是在这些诗作中显示了一些不属于他年龄的堕落品质。1839年,由于波德莱尔坚持庇护一名同学而被学校开除。
1867年 去世。《恶之花》三版
==代表作品 《恶之花》 分为"忧郁与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六部分,其中"忧郁与理想"分量最重,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在这一部分里,诗人耐心而无情地描写和剖析自己的双重灵魂,表现出自己为摆脱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所作的努力。它追求美和纯洁,试图在美的世界里实现自己的理想,但美就象一个冰冷的雕像,可望而不可及;他寻求爱,但一再受到爱情的欺骗;他向天使祈求欢乐、青春和幸福,企图从烟草和音乐中得到安慰,但阴森丑恶的幻象和纠缠人心的愁苦始终笼罩着他,使他的痛苦有增无减。==
诗人用一个英文单词"SPLEEN"来表达自己精神上的这种痛苦,并希望通过出走 《恶之花》分为“忧郁与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 远游来结束心灵的磨难 “叛逆” 精神上的搏斗。于是 “死亡”六部分 他把目光从内心世界转向了外部的物质世界 其中“忧郁与理想”分量最重 转向 他所居住和生活 全书 巴黎。他在巴黎街头的所见所闻构成了第 三分之 部分"巴黎即景"的内容 "巴黎即景"是一幅赤裸裸的工业社会大都市的写真画, 在这一部分里, 忧郁和理想的斗争让位于邪恶与善良的斗争。 诗人 眼里的巴黎是一个充满敌意 耐心而无情地描写 丑恶 剖析自己 人间地狱;受人欺凌 双重灵魂,表现出自己为摆脱精神与肉体 乞丐、孤独无援 双重痛苦所作 老人、麻木沉默的盲人、丑陋老迈的娼妓、苟延残喘的病人以及赌徒、小偷 努力。它追求美 僵尸等 纯洁 强大 试图在美 恶势力压得仅有的一点善良抬不起头来。诗人在精神世界和物质 世界里 都找不到安慰,只好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刺激 实现 自己的 幻觉 理想 建造 但美就象 一个"人造天堂"。他在飘飘欲仙的幻觉中仿佛看到捡破烂的人陶醉在自己 冰冷 光辉之中 雕像 魔鬼化装成美女前来诱惑,风尘女子暗送秋波 可望而不可及;他寻求爱 但一再受到爱 侣们手端着酒杯…… 的欺骗; 尽情地驰骋在对失落园的梦想。然而 向天使祈求欢乐、青春和幸福 醉意 企图从烟草和音乐 得到安慰,但阴森丑恶 的幻 境毕竟是靠不住 象和纠缠人心 愁苦始终笼罩着他 酒醒之后, 使 便从人造 天堂回到现实的地狱。那是一个充满罪恶的地方,却又盛开着鲜花 痛苦有增无减
这种恶之花究竟是什么呢?对 诗人 在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里都找不到安慰,只好用酒精 麻醉自己 它首先意味着女人。这些女人时而以"黑色维纳斯" 刺激自己 面目出现 幻觉 时而以蓝眼女 建造一个“ 的面目出现,有时又化身为圣母和 使 堂” 这些面孔使我们想起 波德莱尔生活 飘飘欲仙的幻觉 起过重要作用 仿佛看到:捡破烂 三个女 。一个是让娜·杜瓦尔 陶醉在自己的光辉之中 这是个任性而多病的 魔鬼化装成美 孩,具有一种异国请调,颇得诗人的欢心。她于1842年于诗人相遇,此后两人相爱多年;另一个是玛丽·杜布伦,这个蓝眼的妇人邪恶而清高,曾给诗人带 过极微妙的欢娱 诱惑 但她对诗人不忠 风尘女子暗送秋波 后成为诗人的 妇;最后是阿波罗妮·萨巴蒂埃,她有 侣们手端 雅典的美和天使般的轮廓,诗人暗恋着她,默默 酒杯……他尽情 赞扬她。三个女人 驰骋 诗人 对失落园 生活中扮演着三种不同的角色 梦想 她们或代表母爱和兄妹之情 然而 或以理想 醉意 情人 面目出现,可惜没有一个是可以给他以安慰的妻子。她们 幻境毕竟 诗人灵与肉的君主,或把爱情强加给诗人,或拒绝诗人的爱情。她们 但没有给这颗被撕裂 灵魂以抚慰 反而加剧了分裂的痛苦,因为她们表里不一,温柔的背 酒醒之 是暴力 微笑后面是背叛。诗 他便从 心寒了,他在这充满变态 性爱和邪恶的肉欲中挣扎,并开始奋起反抗。他责问上帝,歌颂撒旦,支持该隐的子孙升上 天堂 ,要"把上帝扔 现实的 上来"。他像个被流放的王子,要和反叛的天使重归天庭 他向往 "陌生"和"未知"之处,把死亡当作 最后的挑战和唯 个充满罪恶 希望 地方 当作是自然强加给人们的必然命运,是温馨的天堂和永恒的作品。穷人、恋人和艺术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人生最后之旅的奇迹上,穷人在死亡中结束了自己的苦难,得到了安身之所;恋人在死亡中得到了忠诚而纯洁的爱;艺术家从死亡中获得了灵感,得到了永远的解脱。诗人最后以一首长达一百四十六行的《旅行》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人生探索,结束了全诗 却又盛开着鲜花
这种 恶之花 》的主题 究竟 恶及围绕着恶所展开的善恶关系。恶指的不但是邪恶,而且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花则可以理解为善与美。波德莱尔破除了千百年 什么呢?对诗人 的善恶观,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恶,认为恶具有双重性 ,它 既有邪恶的一面,又散发 首先意味 一种特殊的美 女人 它一方面腐蚀和侵害 这些女 类,另一方 时而以“ 黑色维纳斯 ”的 又充满了挑战和反抗精神 目出现 激励人们与自身的懒惰和社会的不公作斗争,所 时而 波德莱尔对恶既痛恨又赞美,既恐惧又向往。他生活在恶中,但又力图不让恶所吞噬,而是用批评的 光正视恶、剖析恶。如果说它是病态之花,邪恶 女人 花,那是说它所生长的环境是病态的、邪恶的。波德莱尔从基督教的"原罪"说 面目 有时又化身 "一切美的、高贵的东西都是人谋的结果","善始终是人为的产物",所以要得到真正的善,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从恶中去挖掘。采撷恶之花就是在恶中挖掘希望,从恶中引出道德的教训来 圣母和天使
波德莱尔 《恶之花》 这一思想观点与他 主题是恶及围绕着恶 展开 社会环境是密切相 善恶 他在生活中看到 恶指 不但 恶, 而且还有忧郁、 恨当局 苦和病态之意 花则可以理解为善 传统 美。波德莱尔破除了千百年来的善恶观,以独特 道德 视角来 念格格不入 察恶 支持一向被 认为 是" "之化身 具有双重性,它既有邪恶 撒旦 一面 为该隐及其后裔 又散发着一种特殊 遭遇鸣冤叫屈 美。它一方面腐蚀和侵害人类,另一方面又充满了挑战和反抗精神 对贫穷潦倒 激励人们与自身 沉沦者 懒惰 社会的 幸者表示同情 公作斗争 并致力于从他们身上发掘出 所以波德莱尔对恶既痛恨又赞 ,既恐惧又向往
民国以来, 《恶之花》 系统而有序地刻画了一个诗人探索人生 心理历程。诗 的主人公是个生活无着落的青年 译本少说也有十来种 他孤傲而清高,不愿意同这个肮脏 翻译过其作品 社会同流合污 所以在这个社会里处处受到排挤和打击。他宛 周作人、鲁迅、徐志摩、戴望舒、梁宗岱、卞之琳……无 个被贬下凡的天使,在尘世 不是现代 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国文坛大家 他本是搏击长空 周作人在《小河》之后翻译了波氏 信天翁 散文诗《窗》和《游子》 却落在船 分别发表在1912年3月和6月的《小说月报》 任人欺凌;他本 。这 "美丽 最早把波特莱尔 湖上"一只天鹅,却被关在狭小 作品引进中国 樊笼里失去了自由;他追求美 可美却远离他;他追求爱情 因此也不乏学者说“‘五四’新文学伊始 却被爱情伤透了心。厌倦和忧郁死死地纠缠着这个骚动不安的灵魂。 一股力量所压倒 介绍进中国文坛 他想反抗 但翻阅民国早期文艺杂志 却又力不从心;顺从这个社会 又于心 甘。 仅出 实对他充满了敌意 在《香艳杂志》中 未来又 竟被形容 虚无缥缈。他只能沉浸在对往昔的回忆 “专爱丑妇人 中。丑恶的现实、陌生的未来和辉煌的往昔同时在折磨着 怪癖 诗人 。他不知如何摆脱。他感到深深的悲哀
1857年6月25日, 《恶之花》 是一部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 初版发行。诗集问世仅10天,法国 作品 官方报纸就刊登文章 它反映了复杂的人生和纷繁的世事。 攻击其“败坏 社会 的动乱、政权的更迭、财富的增长、人民的苦难以及社会风气、城市文明都在诗中得到了反映。但是诗人并不是客观、机械地反映现实 道德”。8月20日 而是用象征、隐喻的手 国第六轻罪法庭开庭审理《恶之花》案 通过自己的主观想象 判处诗人 幻化,把它们折射 来。波德莱尔超越了巴尔扎克的时代性 版商支付罚金 致力于追求一种现代性。这种现代性是区别于现实性和时代性 还勒令从诗集中删去“有伤风化” 东西,带有史 六首 的性质
作为一个诗人 1866年2月 ,波德莱尔 真实地度过了他充满矛盾和斗争的一生。幸福与悲哀、成功与失败、热情与冷漠、强大与软弱 他身上汇成了一部交响曲 阿姆斯特丹出版《吟余集》(Les Epaves),共收录23首诗 使 遍尝了人生的五味,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他对家庭对社会的仇恨,他在生活 包括1857年被法院勒令删除 孤独,他在情感上的不幸和肉体上的痛苦使他消沉和堕落。然而,波德莱尔具有非凡的意志,惊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他集人类的智慧 六首诗 超凡的灵光于一体,顽强而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挑战,并把内心的这种善与恶、美与丑的 搏斗、大较量用完美的形式 部分当时未发 达出来,开辟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独特道路,揭开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他既是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诗人,又是现代主义 第一位 正因为如此,兰波称波德莱尔是"第一个慧眼者,是诗人之王,一个真正的上帝"。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1842 直至1949 年, 波德莱尔在前往印度的旅程中途落船返回 法国 巴黎,之后的四年中,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 最高法院才撤销原判 其中有一部分后来收录进他最著名的诗集 准许 《恶之花》 中。这个时期诗人的创作仍不稳定,太多的幻象 全文 他的脑海中闪现,像四处滚落的水珠仍未汇聚成流。1848年至1851年,诗人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在革命与起义中,从现有的资料记载中不难看 法国境内 波德莱尔 在政治方面十分稚嫩 恢复名誉 。 <ref>[https://www.sohu.com/a/301696621_100288967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 1847年 充满罪恶的地方 却又盛开着鲜花---法国诗人 莱尔 初识爱伦·坡的作品,坡的一些创作理念对于他的影响很深《恶之花》 ],搜狐网,2019-03-16 </ref>
10,734
次編輯